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

鯉躍龍門 為哪樁

  (端午節又名端陽節、重午節、五月節,這個日子已過去好久了。近日在自己的舊網誌看到這篇文章,把原文劈成兩半重新修改了一下,並且加入新的體悟使成為獨立的兩篇文章,這是其中之二。舊文已刪除。如果你感興趣,其中之一在這裡。)


  隨著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,龍舟竟度的風俗,先後傳入日本、朝鮮、越南和東南亞國家。受到中國文化薰陶,血液裡流著中國文化道統的日本,由於想斬斷與中國的關連,採用了西曆而放棄黃曆,現在以西曆的五月五日為端午節。這一天,男人游泳澡身,女人沐髮,仍具先秦的遺風。同時這一天也是男兒節與兒童日,有男孩的家庭,在這一天會高掛起「鯉魚旗」,這是中國所不具有的形式,一時教人無法領略箇中奧秘。但鯉魚長得實在太像龍了,龍鬚、龍鱗、鯉躍...隱隱約約透出端倪。如果來看看「鯉躍龍門」的故事,應該就不難理解何以自古扶桑人要在這一天高掛鯉魚旗了。



  大家或多或少都知曉大禹治水的故事,其中大禹因為專志於治理黃河,三過「家門」而不入,留予後人有錦上添花的機會。大禹治水其實就跟龍舟竟度是一樣的意義。女媧是治水的第一人,大禹三過「家門」而不入是有隱喻的,治水是止淫水,黃河是彌濁之河,也就是聖、性之河,這條河跟印度的恆河一樣是亞洲的聖河之一,黃河也是女性修行的指南。古人慣以三為多之意,「家門」則寓古人之言:「生我門,死我戶」言簡意賅,應該很容易意會,此不贅言。

  龍門是黃河的咽喉,位於陝西省韓城市北30公里的黃河峽谷出口處。此處兩面大山,黃河夾中,河寬不到四十公尺,河水奔騰破「門」而出,黃濤滾滾,一瀉千里。傳說這裡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,故又稱「禹門」。鯉躍龍門,就是指這裡。※據《三才圖會》記載:夏禹定名「龍門」,故亦稱「禹門渡」。此處兩山壁立,狀盡斧鑿,河出其中,寬約百步。岸邊龍門山,又名葑山(鏵茲山、安國嶺),因形如筆架,又稱「筆架山」。山多紫荊,故復稱「紫荊山」。古時流傳魚躍龍門的神話:「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時,有黃鯉自百川清海游集龍門之下,競相跳躍,一年之中,能躍上龍門者只有七十二尾。一登龍門,雲雨隨之,天火燒其尾。登不上者,點額曝腮。」龍門每年十二月初,渡口為冰所封,次年三月驚蟄時冰消。龍門歸為韓城八景之一,所謂「禹門春浪」即指此。據《名山記》載:「黃河到此,直下千仞,水浪起伏,如山如沸。兩岸均懸崖斷壁,唯神農可越,故名龍門。」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。

  龍門、禹門渡、「此處兩山壁立,狀盡斧鑿」、筆架山、紫荊山...這些形容與名稱似乎都在指出某樣人體器官,請自行意會。又言:「三月冰化雪消之時,有黃鯉自百川清海游集龍門之下,競相跳躍,一年之中,能躍上龍門者只有七十二尾。」

  照慣例以三為多之意,一年十二個月,三十六為天罡數,三六為九,陽數;七十二是地煞數,七二為九,陽數。三十六天罡、七十二地煞乃是天地陰陽之氣所生,相加為一百零八,一八為九,大自然種種現象的呈現,確是萬法歸宗,不離一心。孔子有七十二門人,但不只是七十二個,而是九個,九是無限的意思,孔子有歷朝歷代無數的學生,奉為萬世師表,只要會說讀寫的,都是受孔子調教的學生。黃鯉,照慣例,黃在後天指性,在先天指聖,實在令人懷疑古人是否能看見這麼微小的「蝌蚪」,但是他們比喻得如此貼切,以至於大家都看不太懂。

  鯉躍龍門,是煉精化炁的門檻,鯉魚不可進龍門,而是必須跳躍而過,這個理形成了夏禹三過家門不入的掌故。又言:「一登龍門,雲雨隨之,天火燒其尾。登不上者,點額曝腮。」以人道而言,天火燒其尾是卵子受精的現象,小蝌蚪在那剎那間必須斷尾求生,以進行下一步的卵子分裂,繼而雛生人形、降生為人。以修行而言,天火燒其尾是情慾斷絕的象徵,此後除了生理排泄,那條尾巴就不進行人道工作。而如果這兩樣都登不上者,點額曝腮也是自然的事,生旦淨末丑終成黃土一坏。如果人人只是不斷養蝌蚪、放蝌蚪,總有一天人是會「點額曝腮」,死在家門口或說生在家門口。古人言之含蓄,卻一針見血。

  故事的末尾說「唯神農可躍」神農氏又稱五穀王,民以食為天,可將其視為嗣育、藥石之神。在河洛文化的經義典奧中與五相關的用詞都可以和五行、五常相互徵顯。神農嘗百草,以藥石化育生民,最後以斷腸草入神格。一個五行不缺的人,我們說五官端正;一個守五常的人,我們說是個大人。一個時時刻刻謹守五戒的人,也可以稱之為羅漢。神農氏因為已經達到「斷腸」的成就,因而成為那個唯一可以越過「龍門」的人。凡夫以食為天,食者,不過就是七情六慾,我們吃的都是佐料而誤以為那就是食物的滋味。同理,斷腸不過就是不昧七情六慾的隱喻,是一種清清楚楚的觀照,凡夫因身陷其中而不可自拔,但只要你是「五穀王」就能以「觀自在」的方式,救己身於水深火熱。懷著覺性去旅行,就沒有迷途知返的懊悔。

  固然「鯉躍龍門」在一般的概念中是登顯富貴的代辭,天下父母心,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,高高掛起鯉魚旗,懷著香火願望的傳承,世世代代追逐金錢名聲,堅持過著受金錢名聲奴役的生活,古今中外,世人的寫照。只是,隨著科技的發展,物質形式的多重面貌,令人更加感受到無以彌補的空洞。宗教教理若僅是停留在「眾善奉行,諸惡莫作」的教化階段,就無法提升人類的文明經驗,這些道理從小到老,父母教、老師教、社會也這麼教,誰不懂與人為善?宗教人物的不長進,只會教導這些幼稚園小學生都懂的道理?或有人說,七十老叟雖懂,但也會犯,所以更必須苦口婆心勸人為善。做為宗教人物責無旁貸的唯一任務,就是返本還元。喫眾生用眾生,所為何事?有效的針灸是一針見血,無效的醫療是插得滿頭針,仍然一命嗚呼。宗教教人認識根本,宗就是本,認清自己的本源生命自然進退有據。當今的宗教人物在忙著「固金本」的同時,是否該拿出一點「虛情假意」做點善事點化一下蒼生?別老是躲在「眾善奉行、諸惡莫作」當中混日子,要不然就請他們回到古代式的托缽,過著真正三衣一缽、日中一食、睡墳場維生的苦日子,好好有個成就,我就不相信九牛一毛生不出一個佛來。

  端午節的產生一如其他節日,是想闡明根源的一種紀念,是一個回家,回到根源的無字天書,它與其他重要節日存在的目的都是基於返本還元的理由。所以,下次當你要慶祝一個節日時,花點心思想想先賢在暗示我們什麼?





※ 《三才圖會》
  類書名,凡106卷,明代王圻所撰。匯集各書圖譜,共為一書。分天文、地理、人物、時令、宮室、器用、身體、衣服、人事、儀制、珍寶、文史、鳥獸、草木等,共14門,所收圖譜極具參考價值。












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寫過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