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

皂盒 沐浴 草木灰

  定陵,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、孝靖兩皇后的合葬墓,建於明萬曆十二至十八年(西元1584~1590年),占地面積十八萬平方公尺,地上建築由石橋、碑亭、宮門、陵恩門、陵恩殿、方城明樓和寶城等構成,地下建築由五座互相通連的石砌結構拱形殿堂組成為玄宮,俗稱地宮。1957年中共文物部門打開地宮,出土文物近三千件,金銀玉器自是不在話下。

  在定陵出土的金、銀皂盒中,孝靖皇后的銀皂盒底部還刻有「肥皂盒一件重七兩二錢」的鑴文(七加二為九,陽數,只有皇室才可運用這個量數),器皿的用途清清楚楚。而金皂盒的設計則與當代的皂盒設計相似,由一深一淺兩個圓盒套件組成,淺圓盒的底部有洞孔,肥皂所沾染的水份會從洞孔漏到底下的深圓盒中,以維持肥皂的乾燥。值得一提的是,金皂盒在出土時,盒中盛著「黑色圓形有機物兩塊」,這是明代宮廷御用肥皂的遺存,相當珍貴,只可惜他們已用不著了。



定陵出土的皂盒



  《武林舊事》卷六‧小經紀 他處所無者記載著「...荷葉 燈草 髮燭 肥皂團 茶花子 買瓶掇...」說明南宋時期,臨安的市集上就有肥皂團的交易。肥皂團是將天然的肥皂莢搗碎細研,配以香料、澱粉等做成圓團狀,以供洗臉洗身之用的洗滌劑。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了這種肥皂團的製法:「肥皂莢,生高山中,樹高大,葉如檀及 皂莢葉,五六月開花,結莢三四寸,肥厚多肉,內有黑子數顆,大如指頭,不正圓,中有白仁,可食。十月採莢,煮熟搗爛,和白麵及諸香作丸,澡身面,去垢而膩潤,勝於皂莢也。」比起單純用皂莢浸製液的洗滌方式是一大改變。這裡所指的肥皂莢又名皂莢(皂角、雞棲子、烏犀、懸刀)。據北宋莊綽《雞肋編‧卷上》記載:「浙中少皂莢,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。木亦高大,葉如槐而細,生角,長者不過三數寸。子圓黑,肥大,肉亦厚,膏潤於皂莢,故一名肥皂,人皆蒸熟暴乾,乃收。京師取皂莢子仁煮過,以糖水浸食,謂之水晶皂兒。車駕在越,北人亦取肥珠子為之。食者多苦腰痛,當是其性寒故也。本草不載,竟不知其為何物哉。或云用以沐頭則退髮,而南方婦人竟歲才一沐,止用灰汁而已。」沐就是洗髮之意,肥珠子就 是無患子(又名木患子、洗手果、肥珠子、噤婁、肥珠子、油珠子、菩提子、鬼見愁)果莢中的果肉比皂莢的油脂多,宋代以降,東北部民生多用這種果肉作為主要材料,加工製成去污除垢的清潔用品,至今人們仍沿用著「肥皂」這個名稱。

  宋代醫家楊士瀛以家傳醫方為基礎,繼博覽群書,採各家之長後作《仁齋直指》二十四卷‧附汗斑方 詳實記載了肥皂方:「去白癜、黑、白癬諸般瘡痕,令人面色好。白芷 白附子 白僵蠶 白芨 豬牙皂角 白蒺藜 白蘞 草烏 山楂 甘松 白丁香 大黃 本 鶴白 杏仁 豆粉(各一兩)豬脂(去膜三兩) 輕粉 密陀僧 樟腦(各半兩) 孩兒茶(三錢)肥皂(去裡外皮、筋並子,只要淨肉一茶盞)上,先將淨肥皂肉搗爛,用雞清和,晒去氣息,將各藥為末,同肥皂、豬脂、雞清和為丸。」這也許就是醫家楊士瀛家族慣用的肥皂配方,不過,以這些細研過的草藥與豬油、蛋白、肥皂的調和製皂來看,具有藥皂的性質,配方複雜,不像是一般民生普遍使用的肥皂方。

  回顧一下宋代之前既普遍使用的「澡豆」卻是但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唐代孫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卷第五中有婦人面藥云:「面脂手膏,衣香藻豆,仕人貴勝,皆是所要。」一派富貴逼人、華麗堂皇的光景油然而起。唐朝是歷史中國最富裕的時期,絡繹不絕於途的商旅駝著絲綢、瓷器、香料來往於絲路兩端,這時期唐僧將佛經引入中土,也將中土的文化帶進西方,東西方的會合激發出燦爛的文明。這是一般對唐朝的了解,皇親貴族的奢靡生活,對照平民百姓的歌舞昇平,夫復何求?當然是追求物質文明的提升了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婦人面藥多達三十九種,主藥方劑包含名貴草本藥材和多種動物油脂與臟器,還有跋山涉水而來的多種名貴香料,再分別以脂、霜、粉、膏、散、丸、餅的最終形式製作而成,治療與保養兼具,顯現出唐代仕女悅己者容的經濟實力。

介紹一下《千金翼方》令人面水白淨澡豆方︰

「白蘚皮 白僵蠶 白附子 鷹矢白 白芷 芎 白朮 青木香(一方用 本)甘松香 白檀香 麝香 丁香(各三兩)桂心(六兩)瓜子(一兩,一方用土瓜根)杏仁(三十枚)去白梅(三七枚)冬瓜仁(五合)雞子白(七枚)麵(三升)上二十味,先以豬胰和麵,曝令乾,然後合諸藥搗篩為散,又和白豆屑二升,用洗手面。十日內色白如雪,二十日如凝脂(《千金方》有棗三十枚 無桂心)」這副配方不要說是唐代了,就連現代人都會覺得有暴殄天物之嫌,可是只要能「令人面水白淨」也不為過,只是澡豆而已嘛。


  澡豆的歷史悠久,無論朝代如何更迭,從宮廷、宗教、富貴世家到尋常百姓,它本身就是標記著稗官野史。古代比丘隨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,包括有缽、三衣、澡豆、頭巾、手巾、齒木、濾水囊、念珠等。澡豆列名其中,不為什麼,很簡單地,是個人衛生的必需品。古代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,又稱之為「道具」,一般以「十八物」為主要代表,也就是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種物品。澡豆又稱豆屑,通常是指由大豆、小豆、碗豆等磨成的粉末,為沐浴、洗滌衣服、器物時所用。豆類細研的粉末具有清爽與殺菌的效果,甚至可塗抹於傷口上以達止血,在沒有食物的情況又下勉可充饑,實是古人智慧的一面。

  佛經典《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》卷第廿六第五分雜法中記載:「時諸比丘食多美食以增諸病。耆域晨朝往至佛所。頭面禮足白佛言。世尊。今諸比丘食多美食以增諸病。願聽浴室中浴除其此患...」,有比丘吃多了雜食因而生病了,佛陀告以比丘應該潔身沐浴維持衛生,結果有比丘在浴室嬉戲,出浴後又裸身出處,因此被在家居士呵責,佛陀又告以比丘要著浴衣,不得裸身嬉戲,最後是:「有諸比丘浴時出外以背揩壁樹木還入水灌傷破其身。佛言不應爾。聽用蒲桃(香果)皮摩樓皮澡豆等諸去垢物。諸比丘隨知識與澡豆等。佛言應等與。」依此而推,古代的衛生觀念並不普遍,比丘因飲食時以手接觸食物而致病,佛陀還得苦口婆心教導比丘們衛生的觀念。《四分律名義標釋》卷第二十八云:「比丘法。不得用雜香澡豆洗身。乃至病。亦不得用。根本羯磨云。如佛所說。有三種物可用洗手。一是鹹鹵土。二是乾牛糞。三是澡豆。此是開聽。如夜合樹華。木患。皂莢。澡豆之類。咸堪洗沐。既非遮許。無毒無蟲。用之非過。」出家僧不得塗曼華香,其實除了莊重威儀外,也是基於生命安全的考量,古代到處是野獸,身上帶著香氣易招來毒蟲猛獸侵害。過去,台灣曾發生虎頭蜂攻擊傷人事件,部份原因就是塗擦香水的緣故,郊遊登山還是要小心為宜。

  澡豆一詞,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興起。這個時期,正是中國歷史上香料大發現的時代,各種來自西方的、南方的香料運抵中土,使得貴族的生活面貌為之一新。南朝‧宋,劉義慶編撰的《世說新語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誌人小說的代表,主要記述時人的生活與思想、統治階層的情況,反映了魏晉時期人文的思想,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。《世說新語》紕漏記載:「王敦初尚主,如廁,見漆箱盛乾棗,本以塞鼻,王謂廁上亦下果,食遂至盡。既還,婢擎金澡盤盛水,琉璃碗盛澡豆,因倒著水中而飲之,謂是乾飯。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。」這位王敦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,舞陽公主的丈夫。王家是貴族顯赫,王敦這位仁兄算是個異類,讀書只讀左傳,音樂只懂擊鼓,性情放蕩不羈,不拘小節,對於貴族生活的禮樂教化完全不放心上,平生我行我素。後來為了逃命竟把妻子舞陽公主送給麾下當老婆,自個兒單槍匹馬逃命去了,只因為這樣不必有累贅,逃命比較快,其特立獨行後無來者。他還有個響噹噹的名號叫「田舍」,河洛人諷刺不知節儉的人所慣言的「王阿舍、阿舍」指的就是王敦這位老兄──王阿舍。

  這一天,王敦初次到公主府邸。上廁所的時候,見廁所的漆箱子裡放著許多乾棗,乾棗原本是用來塞鼻遮避臭氣的,這王阿舍心裡可不這麼想,廁所裡也放著美食,公主真是貼心。就這樣一邊屎尿一邊暢快地把乾棗都吃完了。如廁完畢,站在廁所外的奴婢丫環隨即擺開陣容,捧著金盆盛著水,琉璃做的碗盛著澡豆,殷勤獻上廁所服務,這大概只有六星級的飯店才會有的服務,王敦卻把澡豆倒入金盆中,當成是糖水白飯吃個精光,這可讓這群廁所女侍笑翻得人仰馬翻。這則千古笑話,至少是證實了魏晉南北朝時期,王公貴族已有澡豆的使用。澡豆最大的特色,是混合了豆麵(粉)等天然去污原料與珍貴香料,由此散發優雅迷人的香氣。因此,這類衛生用品的產生,免不了與兩漢以來和外域的香料貿易有所關聯,這可從宋代《千金翼方》中的澡豆配方用到如此多的香料,可見一斑。

  前面提到「如佛所說。有三種物可用洗手。一是 鹹鹵土。二是乾牛糞。三是澡豆。」佛經《別譯雜阿含》爾時世尊即說偈言:「譬如鹹鹵土 中有冷汪水 鹹苦不可飲 後自煎涸盡 儜夫亦復爾 雖有多財寶 不 能自衣食 亦不施他人 是名為儜者...」鹼,土中所含之一種物質,性滑而味鹹,可用以浣衣去垢。就土性而言曰鹵,取而用之則曰鹼,凝結如石者曰石 鹼。當代所通用的香皂,主要原料就是鹼,古人稱石鹼,及至當今日本人稱皂為石鹼。鹹鹵土就是凝水石(亦名鹵鹽、寒石、石鹼。從鹼地掘取,用作硝皮。)據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總結了從植物燃燒後的灰燼中可提取鹼,卷七冬灰條:「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,令人以灰淋汁,取鹼浣衣,髮面。」又石鹼條,「彼人采蒿蓼之屬,曬乾燒灰,以水淋汁,久則凝淀如石,浣衣髮面,亦去垢髮面。」又云:「冬灰,乃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也。專指作蒿藜之灰,亦未必然。原本一名藜灰,生方谷川澤,殊為不通。此灰既不當言川澤,又豈獨方谷乃有耶。今人以灰淋汁,取鹼浣衣,髮面令晰,治瘡蝕惡肉。」這是關於人造石鹼的記載,草木灰的組成成分之一為碳酸鉀,用水淋取,等水份蒸發後,碳酸鉀即可析出而成為石鹼。漢朝時民生方面即有使用天然的石鹼來洗滌衣物,到了金代又在石鹼中加入澱粉、香料等物質,製成碇狀來出售,美其名為「香鹼」。

  《考工記》云:「荒氏湅絲,以涚水漚其絲七日,去地尺暴之。晝暴諸日,夜宿諸井。七日七夜,是謂水湅。湅帛,以欄為灰,渥淳其帛,實諸澤器,淫之以蜃,清其灰而盝之,而揮之,而沃之,而盝之,而涂之,而宿之。明日,沃而盝之,晝暴諸日,夜宿諸井。七日七夜,是謂水湅。」《考工記》是春秋時期記述官營工業及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。西漢初期因《周禮‧冬官》佚失,遂以《考工記》作補,從而保存在 《周禮》中傳世。這段湅絲記載了以氫氧化鉀洗滌絲綢的過程,蜃就是貝殼燒成的灰,它和草木灰水相互作用就能產生強鹼氫氧化鉀。

  《禮記‧內則》載:「父母唾洟不見,冠帶垢,和灰請漱;衣裳垢,和灰請澣;衣裳綻裂,紉箴請補綴;五日則燂湯請浴,三日具沐,其間而垢,燂潘請歩,足垢,燂湯請洗;少事長,賤事貴,共帥時。」先秦時期潔身淨物,最早還是離不開草木灰的應用,演變而成為孝道表現中的衛生規範。從生到死,從幼稚到老成,男男女女心之所繫也許不是外表上有 多光鮮亮麗,而是人之別於萬物的尊嚴要求。






援用資料:《千金翼方

令人面水白淨澡豆方

  又方︰ 麝香(二分)豬胰(兩具)大豆黃卷(一升五合)桃花(一兩)菟絲子(三兩)冬葵子(五合,一云冬瓜子)白附子(二兩)木蘭皮(三兩)葳蕤(二合)梔子 花(二兩)苜蓿(一兩)上一十一味,以水浸豬胰三四度易水,血色及浮脂盡,乃搗諸味為散,和令相得,曝,搗篩,以洗手面,面淨光潤而香。

  一方若無前件可得者,直取苜蓿香一升,土瓜根、商陸、青木香各一兩,合搗為散,洗手面大佳。

  澡豆方︰ 細辛(半兩)白朮(三分)栝蔞(二枚)土瓜根(三分)皂莢(五挺,炙,去皮子)商陸(一兩半)冬瓜仁(半升)雀矢(半合)菟絲子(二合)豬胰(一具,去 脂)本防風 白芒 白附子 茯苓杏仁(去皮尖)桃仁(去皮尖,各一兩)豆末(四升)麵(一 升)上一十九味,搗細篩。以麵漿煮豬胰一具令爛,取汁和散作餅子,曝之令乾,更熟搗細羅之,以洗手面甚佳。


  又方︰ 丁香 沉香 青木香 桃花 鐘乳 粉真珠 玉屑 蜀水花 木瓜花(各三兩)柰花 梨花 紅蓮花 李花 櫻桃花 白蜀葵花旋複花(各四兩)麝香(一銖)上一十七味,搗諸花,別搗諸香,真珠、玉屑別研作粉,合和大豆末七合,研之千遍,密貯勿瀉。常用洗手面作妝,一百日其面如玉,光淨潤澤,臭氣粉滓皆除,咽喉臂膊皆用洗之,悉得如意。





圖片來源: 北京市文物局網站










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寫過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