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的農村生活普遍泛著粼粼的波光,充滿魚蝦的跳躍畫面和溪州草叢上騰飛的不知名的小鳥。那時候,每當暴洪期間,村子外的橋面上一定會有許多人來觀潮,洪水夾帶著泥沙、樹木、垃圾、蛇...如萬馬奔騰般從上游滾滾而來,發出隆隆的低吼嘶鳴,最是教人震撼。這種畫面在今天是司空見慣了,不過在當年媒體管制的年代,直接到現場等待洪濤拍岸的震撼,可說是鄉下人難得的經驗,老老少少驚驚怕怕,驚嘆之聲不絕於耳。等到洪水漸漸要淹至橋面了,這時候才一哄而散。有大人找小孩的,有小孩哭著找媽媽的,頓時一片驚慌人人自危,還有找不到夾腳拖鞋要人幫忙撈的...總之,人人發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,就是要經歷一場自然威力掃蕩的洗禮。你一定覺得,那時候的人單純、無知還有點愚蠢,這麼危險的舉措在今天還是不少哩,不過,知識普及的現代人是愚蠢,那時候的人單純是敬天佩地。
在夏季,那時候比較常發生旱災而非如同現在的水災,一場大雨過後,可能還要十天半個月才來那麼一場午後的西北雨,所以讓如我之流的後生小輩有許多機會到溪裡面捕捉魚蝦。通常,我們只會帶著畚箕或破破的紗窗網(綠色的那種)和腳桶去撈,或者進步一點用時髦的塑膠袋來裝魚蝦,這就算是很豪華的設備了。過去法令不彰,也沒這麼多的法律條文來讓政商鑽漏洞,所以呢,他們很光明正大地就在溪床上做起無本生意來,一車一車的沙石變成花花綠綠的鈔票,而留下一個一個四五樓深的巨大坑洞,整個溪床看起來別有一番歷經戰火的景觀。雨季期間這些坑洞並不因砂石堆積而消失,往往必須經歷過颱風才能撫平,所以呢,要撈魚蝦就得挑個好時機才能輕鬆收穫。
這個時間點差不多在鬼月之後,這時候南風已經吹來,暖暖地又澀澀地,聚積在坑洞裡的水很快就下降了。通常不出二個星期,乾涸而略剩一點積水的坑底就充滿奄奄一息的魚蝦,如果沒再下大雨,不消三天,幾個大坑中的魚蝦很快就會引來附近村落的人來捕撈,所以先到先贏,往往是各出狠招,一干人等無不使盡吃奶的力氣,呼朋引伴撈個精光。其實,我的童年並不算是物資貧脊的年代,雞鴨魚肉之類的食物都算尋常人家買得起的食物,不過貧窮的人家還是不少。跟著大夥兒去湊熱鬧,只因是玩心正發,捕得的魚蝦通常我也不會帶回家,大家都會讓某個玩伴帶回去「進補」,有時候看著他們家在屋外煮烟彭彭的魚湯,一家人吃得高高興興,還真令人羨慕。羨慕著那一家人和樂融融的樣子,即使日子過得辛苦,那笑臉卻很幸福,當代人的臉上看不到這種幸福感。
撈魚蝦是種玩興,而在去溪州的路上,會經過一片長滿野草的沙質荒地,土地肥沃點的地方就種滿台糖的甘蔗,路過的時候會和玩伴合力挫幾枝解解饞,很典型的鄉下小孩的行為模式。在經過那片草原的時候,只要不是被野狗追,就會發現草叢中有一團一團的紅花飛起來,那些擁有艷麗火紅翅膀的尖頭蚱蜢後來才知道號作「紅后負蝗」。當它受到驚嚇的時候,振翅而飛的避敵行動,會露出半透明而又鮮紅的下翅,彷彿一朵飛行中的紅花,也許這招對掠食的鳥類有避敵的效用,但是對於人類小孩卻有致命的吸引力。不曉得是為什麼?我觀察到小孩子對又驚又愛的東西,往往會將它拆解或一腳送上西天見佛祖,當時落到我手中的也差不多如此(在此對這些犧牲者致上懺悔)或說回來,這不是人性本惡,作為是殘忍的,但是不具殺念,我想,孩童的天真與無知等同,只因為他們還沒學到痛苦的經驗,心是一張白紙,隨著經驗的積累,他終將學會帶著殺念去殺或不殺。
找來幾張去年一月份拍攝的紅后負蝗若蟲的照片,這隻正邁入成熟階段,剛巧就在腳邊發現它正在蛻皮,露出還有點濕潤略帶皺褶的翅膀,給它拍幾張留念。由於剛蛻皮的緣故,它的身體還很柔嫩,肢體較無力,為了避開我的騷擾,它這輩子大概沒這麼辛苦過,努力跳呀跳....差不多還是在原地打轉,辛苦了!讓我對你說...對不起!照片中的紅后負蝗並沒看到紅色的下翅,紅色的部分應該很接近它身軀下的草葉顏色,只是更鮮豔明亮些(點擊看大圖)。
剛剛稅皮的模樣,是位淑女。
拍攝地點: 八掌溪畔
肉身皮相一
肉身皮相二
有傳說中外星人的大眼罩
累了.......有點狼狽。
紅后負蝗小檔案:
負蝗科
雄蟲體長 20~25 mm,雌蟲 34~42 mm。
體色為綠色,頭部尖而長,觸角長在頭頂尖端,模樣奇特,本種俗稱「尖頭蚱蜢」。
下翅略透明,翅基一帶有紅或粉紅色,為其命名的由來。
生活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草叢環境,分佈普遍 ,數量多見。
參考資料: 嘎嘎昆蟲網
導覽連結: 首頁 -> 標題: 草原中的驚豔
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
草原中的驚豔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寫過的文章
查看所有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