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妳知道它只能活二十八天嗎?」
他從細長的藤蔓上小心翼翼地將它移到掌心,那是一隻正扭動身體的蝴蝶幼蟲。
「如果沒有意外…」他啪地一聲合上雙手,再攤開時掌心上只剩一坨黏稠的慘綠。
「瞧!它被寄生了!」
她湊近雙眼仔細盯著。一團似乎發光的濃漿裡在他手心裡撓動著幾點細微的白沫,但仔細地看,這些白沫其實是蠕動的小蛆。
剛開始時,母蜂只是溫柔地吻遍它全身,蝴蝶幼蟲則回敬以探戈的扭動,然後髣髴事情沒發生過一般,母蜂悄然離開了。過不了多久,愛情的魔力漸漸產生結果,在它體內的蜂卵孵化成幼蟲後,開始鯨吞蠶食地破壞神經系統,使它癱瘓、沮喪並且無法思考。
「這真是一隻美麗的蛹…」她忍不住發出讚嘆,一邊還將他拉了過來。
就是現在!他探入她深邃的雙眸,拾起她雙手將那隻蛹植入她手心裏。
「這會是妳的神奇之道…想不想揭開宇宙的神秘?」他說。
「跟著我 跟著我 繼續繼續…」她的博物館開張了,梭織的遊客熙來攘往,動物們都醒著。除了圖釘有點僵硬外一切都是完好的典藏,而且可以看盡最廉宜的一生。
「我們典藏了各種圖騰般的美麗和失聲的禁忌,許多人除了讚嘆,你們再也不須要懷疑…」她以犀利的眼神環伺人牆:「愛情沒道理!」
「那就像是墜入光影的洪流…時光就是永恆。」然後他拾起行囊背身而去,並且輕輕地說:「氣候溫暖時只要二十八天,神秘將會振翅而飛。」
她小心呵護那隻蛹,將激情隱歿嚐試著飛越忻綠的高度………。
「這是本館最華麗的典藏…」她指著一具碩大的標本,那強壯的身軀與突出的肌腱顯得與其它標本煞不相干。
「如果大家懂得欣賞這樣的生理結構和他們的生態習性,雖然它不是爬蟲類,但我們仍能感受到他的威脅………」
「妳明白了?」他顧眸一笑。
「是!冬天來了…」她說。
──舊作改寫
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
蝴蝶博物館
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
【在春天鴆美於一種意象】
她愛花事
花語花,色花語
花色花房而纏足……
她思索,我
溺落前生的燭炬
踩蹈的壞疽就從下體氾濫開
每百萬分之蠕動的分靈
自她的口器 振翅
她說 花不好設防
難民的我們佇足良久
等待邊陲一缽菊白的腦袋
閱讀光譜
低低高高底花色盈溢家鄉
灃美的曉溪淌著收割后
龜裂的魚屍
嬉翫追逐著亡靈
寂滅的花語
──PChome 2002-03-24
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
太陽與月亮,后羿御風而行
自古相傳帝堯時期,忽然有一天,天上的太陽突然變成了十個,烈烈紅陽把河流曬乾了,土地也龜裂了,莊稼農作在烈日烘烤下紛紛起火燃燒,到處是生靈塗炭的景象,人民實在無法生存下去。原來這十個太陽是玉皇大帝的兒子們,他們應該輪流每日值班照耀大地,可是這一天大兒子感到一個人值班很無聊,於是招來了其他兄弟,活生生演出一幕驚人的天文景象。這個危機創造了眾所周知的英雄──羿。羿與嫦娥都是天庭的神仙,玉皇大帝就指派他們倆去解決這個燃眉之急的災難,也順便教訓一下這幾個當家鬧事的兒子。羿來到了太陽出沒的所在後,張開異於常人的左臂,拔起白色的箭,扣緊紅色的彎弓,對準太陽射去,不怕死的都沒跑,九個太陽應弦而落,真實的九死一生。直到嫦娥要羿別再射日了,留下陰中之陽,才給予我們這一顆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。後面還有瑤池金母賞賜不死靈藥給羿而成為嫦娥奔月故事的引子。這個神話故事透過隱喻而流傳至今,你可以在《山海經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楚辭》中找到記載,雖然后羿射日的故事看似神話故事且家喻戶曉,其正史確實有二個其人其事,但不確定是否同一人仍有待商考。以上這則是簡短的兒童版神話,以下是成人版的劇情,故事根據史籍記載和後人的編撰而得。
后羿射日
( 后羿,或羿,是傳說中夏代部落東夷族有窮氏首領,擅長射箭,推翻夏代統治,不久因不善治理,被伯明氏寒浞所殺。「后」在夏代有王的意思,為避免混淆,在此就以「羿」稱之。)
軒轅黃帝有一位部將名曰赤將,是一名木正,顧名思義,木正就是專門負責木工的官名,大至房屋建築小至杯盤碗筷,都是木正的管轄範圍。有一回黃帝要去峨眉山拜訪一位隱士,名叫泰壹(太乙真人),赤將亦隨同而去,但是卻被太乙真人勸下而留在峨眉山修道。
過了許多年之後,帝堯在淮楊(懷陽)遇見了一位「善射,又能隨風上下」的奇男子,帝堯試之,果然神乎奇技,本領高強,帝堯大喜便號他叫「羿」,並且把他帶回都城,再次地,用為木正。其實,這位奇男子就是赤將,他在峨眉山的修行已告一段落,太乙真人要他下山去了結因緣,徒弟當然聽師父的,於是也不問什麼就下山而遇上了帝堯。「羿」這個字就是弓與箭的組合,在箭尾加上鷹的羽毛而使箭成為精準的子彈,羿可說是第一人,加上他「不食人間五穀,只食百草之花」令他能隨風上下,更成為帝堯得力的部將。
在歷史上還有一個能「御風而行」的人,那就是列子。《莊子‧逍遙遊》:「夫列子御風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反。彼於致福者,未數數然也。此雖免乎行,猶有所待者也。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乎待哉!故曰:至人無己,神人無功,聖人無名。」老莊思想可說是中國道地的禪,儒家動不動就被老莊拿來修理一番,原因在於儒家太在意「作為」這件事,也就是說太過於執著禮教規範而忽略了自然天性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,儒家往往牽就於人事而為。列子能御風而行,看似消遙自在,愛去哪兒就去哪兒,但是十五天後,那陣風又把他吹回來了。莊子認為列子只不過藉由物質取得一點點所謂的消遙,就認為是幸福之道,其實是被物質所綁縛;列子因藉此顯現了與眾不同之處,犯了儒家之忌──禮運大同,也就是說列子展現神通視凡夫俗子為無物,這是不平等的,其行為在凡夫來看反而像個魔鬼。
試著來了解這一段劇情隱藏著什麼玄機。帝堯在淮楊(懷陽),懷陽就是陰間的一點真陽,也就是指每個人都有的佛性,懷陽跟洛陽、咸陽都是同樣的意思,所謂陰間指的就是眾生知見,佛性被知見所蒙蔽,所以佛性也被稱之為懷陽、洛陽和咸陽。河洛文化的特色就是一語雙關,說內也說外,一字一音絕不含糊。帝堯藉由「羿」這股上升的先天一炁來統治都城,都城指的是人身也是指己身。羿的前身是黃帝身邊的赤將,是個木正官,木生火,赤就是火,這是不昧真火,清輕而上升,使羿能隨風上下御風而行,火生土,黃帝就是土,木正護土,土守信而稱聖。木正就是東方甲乙木的甲木,以頭部五行而言,木屬耳,稱木耳;在人身指肝臟,肝有纖維化的問題稱肝硬化,慾望之火熾盛而勞累不休稱肝火,肝屬三魂,在人心木正就是三魂中的天良、佛性,是天秤的支點。赤將轉化為羿,甲木生丙火而生戊土,使帝堯統治的都城光明正大。這個都城的起點是指男性的丹田,臍輪。太乙真人代表人身的最高脈輪,峨嵋山就是眉心輪,太乙真人住在峨眉山之上,只有透過太乙真人的調教,羿才能「不食人間五穀,只食百草之花」,這是指一個小周天的運行。而「堯」是三個土架在炕上,是燒陶的之意,這裡很有意思:既然「堯」用來燒陶,也就等於是在繁衍後代。藉由羿這股先天一炁將堯轉化成帝堯,算是完成了自修的初步。先天一炁在人身上的表現可分為二個面向:一,在後天稱之為「濁精哀」,濁精會生人;二,在先天稱之為「元精智」,元精生智慧。所以堯藉由智慧才能稱帝。不過,道家修行是男女有別的,這個帝堯之方是屬於男性的,不同於王寶釧苦守十八年的女性寒窯,後面會談到嫦娥奔月的「廣寒宮」,那才是女性的修行指南。然而因為我們都是列子,所以接下來莊子說要努力的是:「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乎待哉!」終歸即使是智慧也必須看空。道家確確實是中國禪,禪也,示單也,五教同一理。
從歷史的角度與神話兼具來看,當時的東夷族群危及華夏帝堯的統治,許多部落搶著當蚩尤第二,因此有幾個被視為帝堯的禍患:十日並出(十個崇拜太陽神的部落)焦殺禾苗烤熾萬民;大風四起(大風族,力大善走,疾行如風,居山地拜鳳鳥),拔木飛屋;北邊忽發暴水(九嬰(命)族,獵人頭的部族,以頭蓋骨制器皿,項間掛著八顆骷顱頭),沖渠倒岸;有獸曰猰貐(豢養獵犬的狩獵部族),迅走食人;洞庭之野有修蛇(東夷豪強,依湖濱打漁為生,善水),長百丈,呼氣吸人;東海有封豨(擅長養豬的部落)傷人,大如兕。這些東夷部落令帝堯坐寢難安,於是派發了三百軍士,由東夷人羿領軍平亂。
羿的軍隊先來到東方的大澤,忽然狂風大作,見一黃色皮囊正張口吹氣,羿拔一箭射去,正中額頭,皮囊怪縮回洞中。不一會兒有個人揮舞著大刀衝了出來,大聲斥喝:「誰敢擅射風母?」羿再拔一箭射去,貫穿了那人的膝蓋。此人正是黃帝與蚩尤大戰時蚩尤的部將蜚亷。蜚亷登時伏地而拜,羿為他拔箭。蜚亷告訴羿,有一隻叫方畢的大鳥能呼煙噴火,正帶著上百隻的雛鳥四處為害,那九個妖日正是雛鳥在作怪,並且還供出北邊的暴水是冰夷之妹所發。冰夷(河洛語音似九嬰)之妹,也就是北方東夷人的一支母系部落。
河洛語說:「男人耳空輕,袂堪得噴風」意思是枕邊人容易動搖男人的決心。東方大澤指的就是耳朵,所謂「吹皺一池春水」是也,男人的耳朵自己應該知曉──的確很敏感。道家認為耳通精,女人的鶯聲燕語很容易擊垮男人的意志力,所以千古以來修道的男性無量無邊,幾乎可說全都過不了美人關。於是,道家想出了一個奇妙卻又很簡單的辦法來對治男人好慾的生物性。先來看看西遊記裡的幾個腳色,在大鬧天宮後孫悟空自號齊天大聖,按理說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,頭頂天腳踏實地,我們都應該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座才是,那才算齊天。可是今日我們卻都變成那隻潑猴,潑猴代表人心的慾望,喜怒無常兼乞丐趕廟公,把我們的佛性丟在一旁,沉醉在形形色色之中,當孫悟空拿著金箍棒大鬧天宮的時候,把玉皇大帝、佛性趕跑了,齊天大聖就此沉淪為烏蠹蟲。這支金箍棒原是東海龍宮的定海針,有了它可保風平浪靜,不過因為這個寶貝可大可小的特性,大可通天,小則足以放入孫悟空的耳裡,難怪這隻潑猴會擁槍自重。這支會無風起浪的定海神針,可是男人身上的寶貝,定海針若是不聽話大鬧天宮的時候,道家教你拿個火柴棒或耳掏之類的東西放進耳朵裡,保證定海針就會乖乖聽話。其實,這個寶貝一再再出現於神話或民間故事當中,我只是把它說穿了。其他還有豬八戒和沙悟淨所各自擁有的寶貝也有同樣的隱喻。
話說羿一箭射中黃色皮囊妖怪的額頭,此怪縮回洞中,依前面的解釋,各位應該明白這在描述什麼了。接著卻從洞中跑出一個蜚廉來,但是請不要把他跟蜚蠊相提並論,蜚蠊就是現代所說的蟑螂。這個蜚廉曾經幫蚩尤作亂,廉就是簾,代表眼睛。用河洛語說「蜚廉」就是「悔簾」,沙悟淨未被打落凡間之前也是個天庭上的捲簾大將軍,掌管天庭的窗檯樓閣。道家說要閉耳反聽,這個聽是觀照腦海裡的念頭之意,就像你在看電影一樣,但是絕不隨之起舞,這就是定心。同樣的,閉目觀心也是定心的法門,兩者看似大同小異,差別還是很遠的,耳是被動的聽,眼則是主動會去看,人說眼睛是靈魂之窗,透過一個人的眼睛你可以察覺那個人善與不善。因此,如果你想調伏孫悟空之心,首先就調伏眼睛,眼睛聽話了,你就具備了孫行者的火眼金睛,普觀三千大千世界。這個調伏雙眼的方法必須配合呼吸,眼睛於頭部五行屬火,鼻子屬肺屬金,雙眼定視在鼻尖,這叫以火煉金,藉此使內臟充滿陽(氧)氣,逐步開啟智慧。不過儒家就不以身體五行為基礎來修煉,而是以五常的仁義禮智信。儒家有四句銘言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這帖「四勿湯」男女通用,久服輕身淨業,同樣能開啟智慧之門。
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,「十日並出」表示人心犯惡,一昧地追逐慾望,只往好的鑽而忽略了不好的也與時並俱,到最後造成枯焦的人生經驗。唯一的辦法就是恢復到一元復始,萬象才能更新。九陽可代表無限之意,但仍是一個限度,所以九這個量數在此代表「功」。九加一仍是陽數一,由九變十再變一真是多此一舉,所以要化繁為簡,回到一。人生的經驗真的很複雜,但是生命的存在很單純,九陽是透過「作為」累積的功,一陽則是天真的、元元本本的無為真理。一是沒有對待的,應該視之為意在言外的教外別傳,也就是說,一是無始無終,不增不減,不生不滅,不凡不聖,不垢不淨的。聰明的你要學「九陽神功」還是「一陽指」呢?其實不用學,你本來就有,只是你忘了它,現在的你只是在逐漸回復到起點當中,終點就是起點,凡夫與仙佛的差別是:佛繞了一個圓之後,告訴你「當下即是」,凡夫不相信,所以必須自己去繞一圈,化簡為繁。至於故事中的鳥、龍、妖、精、獸,皆是隱喻,以表示人心的各種變幻與情慾的橫流。冰夷、九嬰同為口傳歷史的文字記述,北方是指人體的北方,水往低處流,所以九嬰、九命就不難理解了。透過水的泛濫,土地會變得肥沃,人類也透過自身水的泛濫來代代生湠。正因如此,水是可以好好利用的,將水化為蒸氣,當水氣化之後在冰冷的天空形成飄飛的雲,這就像孫悟空穿上步雲履,腳踏觔斗雲一翻十萬八千里,智慧的開啟使你的慾望冷卻而真正能「隨心所欲」過得逍遙自在。但這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,如來佛就是你的自性、佛性,要成佛作祖或是披毛帶角的輪迴,就看你是否把智慧用對地方,這完全掌握於你,傾聽你內在的那個如來佛,祂會帶引你通往智慧之門,稱之為不二法門。
羿與軍士來到西河麟山(西河,人體的肺、金、七魄;麟山,代表呼吸的鼻子,也叫靈山)紮營於谷口(谷口,也叫眉心輪、松果體、第三隻眼、湯谷、天池),日上三竿,天上突然出現九個太陽,十日並照,大地受到無情的煎熬,羿拔箭連射,九輪妖日一一墜谷而亡,化為九顆巨大的赤石。這是眼觀鼻,鼻觀丹田的道家的出家人的法門,山就是土,心就是谷口(松果體就像顆荔枝,那是我們真正的心,谷口也代表智慧),慾望就如同心火上升的無情大火,透過觀照,以土滅火。鼻子又被稱為土洞、終南山、艮山卦,水是指男人的外腎之精,火往往會浮在水面上而更形肆虐,因此以水滅火而相射並不恰當,透過緩和的呼吸(所謂龜息是也),讓火緩緩地將水蒸發變成元精智才恰當。這就有點如同光害一般,夜晚萬家燈火之時,我們很難看清楚天上的星辰,一旦慾望之火轉變成燭光,萬籟俱寂時,第三隻智慧之眼自然會顯露出來,因為它一直在那裏,只是被人的知見所蒙蔽了。
羿一路開往高梁,此地河水波濤洶湧,卻有一女子在湍流中疾行,羿忖是冰夷之妹,以箭射之,觸其髮髻,女子連忙跪下懇求:「感君不殺之恩,願奉箕帚」,至此,女主角出現了,這就是太乙真人指派羿下山了緣的用意之一,男有分,女有歸,東家男與西家女的會合。高粱,顧名思義有醍醐灌頂的意思,這位置就是之前文章有提到的與「鵲橋會、午時水以及壬水」具相同的意義。於是羿就帶著冰夷之妹回都城去見帝堯,帝堯除了讚揚羿的功績,更賜宴令二人完婚,帝堯當媒婆撮合陰陽的會合為一。這位冰夷之妹就是嫦娥。據古籍記載,有另一傳說,嫦娥是帝嚳的女兒,也稱姮娥,因避諱漢文帝劉恆之名而改稱今名。姮,恆也,通亘、亙,多了女字旁代表元陰,佛性之意。嫦、姮相通,常、亘意思也都一樣,因此「常我、亘我」就是元陰、純陰,代表女性內在的自性佛。其實純陰就等於純陽,純陽就等於純陰,「純」就無法再分陰陽,但為著文言溝通不得不有此說法,下回事關女性的道家修練方法,有興趣的朋友就且待來日緣會「太陽與月亮,中流砥柱廣寒宮(上)」。
參考資料一 參考資料二 參考資料三
【給仲夏的孩子】
有一千朵笑聲
一百支冰棒
十頭羊
六隻兔
三顆糖的彩繪
那一季我們攜手森林深處
天空飄降油桐花純貞的記憶
你將它們捧在手心吹息
便有許多鱒魚飛向藍天
昭和草伺機從春天的尾巴溜走
快快奔向碧波萬頃的草原
一隻蜜蜂問我們探路:
哪兒有開滿山坡的蜜桃
你指著天涯路:
那裡必是蜜酒怒放的濤岸
你哼呵曲調像極我家鄉的情意
遠方一列火龍載著旅人穿越鵝絨般的夕陽
疾走 牽動囚圄城府的梅花鹿
想家
海岸線鋪張的部落
輪廓
我們默默相覷想起
我父親菜園里澡生的晶露
在懷中你朗誦我耳畔垂暮的一首詩
多像一株蟠石吸吮養份茁長的蒼樹
頻頻點頭磨亮勞作的頑固
再不 總是有人給你糖吃而忘道稱謝
你 十足是個不懂禮節的天使
但花朵無需對陽光感激
月芽無需為潮汐落淚
回家的路上
是我向晚的歸途
卻已是你臨盆的夢境了
──2002-03-23 PChome,原登載於《詩次元:2001 詩路年度詩選》
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
問題與討論
他倆約好了一齊死。
她在讀什麼書呢?
「如果他的腿可以再割掉一些肉,或許可以保住他的工作」窗外滑過一具人體,一對乳房墜落到他的焦點。
「還有40A1的病人…」他咳了幾聲繼續:「癌細胞已經擴散到淋巴組織了,恐怕也是在劫難逃!」
她採取敵對的姿態主動攻擊,下游的哨兵應聲攤軟。
「我要休息了」他的精子老去。
既然我們在這裡的工作已經結束,你一定有所悵然罷?她說。
他不願回答,但說:「也許基因療法只是騙局…或者只適合口腔期……」
她堵住了他的嘴,在潮水渾融的岸緣循索烈燄的出口。
大火燒得很猛烈,整幢五星級飯店幾乎全燬,直到警消控制住火勢。
他們被發現時,房間是剛重新裝潢過的套房,床是新的,客戶也是新的。
「他們交疊在一起…」一個記者說。
──2002-03-23 PChome
【悻存者】
在肩胛間壟起的銀亮翅膀
是你記憶的版塊嗎?
川行阡織的印記與乳暈的色樣
天空,依舊塵濁
愛情,漂泊於綠洲罷?
如一篇書頁歸屬於花叢
無限大的自由落體經不起自身的重量
直到雨季再度降臨
時間柔軟底攤開了
塗搽妊娠紋的地圖,髣髴通透星球間的彗羽
許多記憶從視網膜剝離,蠕行
當一個嬰孩驕傲底深呼吸
河流
將進入海洋的最後階段
紅的橙的黃的綠的
藍靛紫
習於游竄的苦行僧
在背上的浪花間翻閱
悻存者追逐
舞蹈,對手是謹慎的突擊
皮膚變厚,曈孔擴散
僵直而與流動對話
──2002-03-23 PChome
【天國,近了】
是從憂愁開始的
一醆小憩的脣緣
燭炬 瞭望童貞…
曳落的彗緒
詛咒因美麗而典雅
胼胝體懸疑的律動
像命運這末可怕的 蟠牆…
天國,近了
家鄉蕪菁的油綠
該挪用何塊版圖爆裂
甚或祇將一疊翅膀
丟進牆角
豪賭前世篝燃的星子
在冷凝的空氣間紓落樂音
喊著
跳著
擎轉等待輪行的包裹
很快就會來了
沒有名字沒有指紋
從未涉足的迷惘
是該有個結果了…
──2002-03-23 PChome
【 寶貝 】
媽咪說 我是媽媽的寶貝
爸爸說 媽媽和妹妹還有哥哥和我都是寶貝
妹妹說 金魚喵喵是她的寶貝
哥哥說 狗狗小黑是他的寶貝
我的寶貝是什麼呢
老師說 書本是他的寶貝
同學說 愛麗兒是她的寶貝
外婆說 農田是她的心肝寶貝
因為所有的寶貝都是她寶貝的寶貝
我就問外婆說 外婆,妳可不可以當我的心肝寶貝
(童詩)──2002-03-23 PChome
【 樹 】
每天每天
她以二十四種姿影伸展
毬毬的雲霓輕輕拍打著它們的屁股
倒出咯咯呵呵的笑宴
羞
羞
的
臉
美天的每天
下
午
六
點
她
娑
娑
群
迷
底
魂
魄
穿
越
人
行
道
拈
我
這缽仰人鼻息的溫室花朵
紫色的薰衣草 白色的菟絲子
梳開妄念的風雨
自我的凝望
飄
落
嘆
息
──2002-03-23 PChome
【 誓言 】
請容許我仰臥旅途邊緣
如一株頹廢的仙人掌突出外表
深印到喉嚨里
請容納我薄悻的根器
將時代的錯愕歸諸裸露彼此
箴言亦精心打造
如果你晉見長老恃怙無依
一定是菅芒的指引太血腥,而妳不再是
帝國貞操的卵石
船沿粗鄙的戳記用來撞擊
戰士與處女恍惚的證悟
是的,那題不堪錘煉的 誓言
胎壁深刻的褶痕
吐納的運河寄生著結印
而我們必須揀拾脫序的
手稿和胼胝體想望的韻律
那節奏服貼著聲韻
認真傳唱而直到蟬翼脫落
殘像,皮革纔能透明
相信著諸神的美喻
如一株仙人掌將驪聲
突出到喉嚨
──2002-03-23 PChome
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
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
已經有好一陣子,忘了有個年紀小我三歲的表妹,當她在世時最後一次聽到她的消息,已經是今年初的事了。
那陣子聽母親在電話中說表妹得了血癌,現在已經進入末期了。當時腦海中一片空白,髣髴上蒼將有關於她的記憶都清掉了。努力在腦海中翻尋她的模樣,可是卻一直想不起她的長相,擁有的還是她十五六歲時的模樣,現在已經四十歲了,我的記憶還活在過去,她卻要離開人世...。表妹的家庭環境並不同於常人,國小畢業後就留在山上幫父母種茶,每天看著父親對有智障的母親咆哮甚至是毆打,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對父母產生了莫名的敵意。於是有一天,我想她是受夠了,在差不多應該是國三的年紀,她決定離家出走,年紀輕輕地,什麼不該做的都做了,什麼不該去的也去了,吸毒、廝混、賭博...樣樣不缺,該會的都會了。那時期我還在享受父母的照料,唸的是高工夜校,白天也沒工作,十足的米蟲。隔壁則住著因身體健康不佳而搬來平地住的外婆,外婆卻與我們家處得不好,直到現在我還是沒弄清楚這是為魅緣故。有幾回看到表妹回來看外婆,在她天真的雙眼中漸漸地散發一種透視人心的犀利,說話的口吻也帶著風塵味,我猜她一定是到酒店上班了,出手相當闊綽。那個年代有人小費一砸就是二十萬,紙醉金迷的生活只期盼有浪子回頭的一天。
一個人要是浪跡夠久,你就可以在那個人身上看到整個社會的縮影。隔不到一年,表妹抱著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回來。那時候的社會很變態,股票過萬點,鈔票滿天飛,整個社會氛圍有意無意地都在鼓勵未婚生子,每天電視上都是同樣那些專家在胡說八道,女權團體也莫名其妙地加入攪和,沒錯,女人有決定生育的權利,但沒有迴避苦難的餘地,很可惜地,那些專家的變態言論無法解決如人生那麼大的地圖。就這樣,幾年又過去了,股市慘兮兮,我這個表妹幾年前又生了個女兒,去年底帶著未滿四歲的女兒來依附我母親。過去她對我母親充滿仇恨,理由「很充分」,為的是一件陳年往事。在我剛唸國中時,因為家裡面要整修,所以我們全家五口就搬去阿姨的房子與外婆同住,但是表弟妹也住這裡,小孩子吵吵鬧鬧是免不了的,大人別太認真就沒事了。有一天我母親煮了中餐,表弟妹肚子餓了就偷吃飯桌上的菜,被母親發現後就阻止了他們,因為大家都還沒吃飯。就這樣,這件事足足纏繞在表妹的腦海裡三十年。可是,人總有落葉歸根的想法,人也會修正自己,她終於打碎了那個仇恨的籓籬。據母親說:「表妹很誠心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,訴說過往的不是請求姑姑的原諒。」也不知道為什麼,自從那一天後,表妹的身體就每況愈下,頻繁進出醫院,到後來不斷住院,進進出出的,都是母親與阿姨在照料她,而表妹的親弟弟卻是一再質問我母親:「阮阿姊的口座是不是在你那裡?」,有時候金錢的魅力似乎可以跨越人倫義理。
但誰能安慰將死之人?其實表妹自己已經盤算好了,懷著託孤的心,將五十萬不到的積蓄和小孩託付給阿姨的孩子,我的另一表弟。這些積蓄實在不多,完全是真情流露的人性在成就因緣。
就我的認知,死亡是個未知的旅程,不是終點。憶及表妹的過往人生,過了四十歲的人...我還是覺得有內心淌血的感覺。我的舅舅沒唸過書,從小就只會做點山區居民的工作,也沒什麼見長的觀點,完全就是個庄腳人,在近三十歲的時候由外公做主幫他娶了媳婦,娶進門後才發現媳婦有智障的問題,從此永無寧日,不是打就是罵。以往的年代人們是很保守的,娶了這樣的媳婦令他臉上無光,他們之間的關係幾乎只剩生物功能,隨著時間的流轉,生了三個孩子,我這表妹是長女,也是唯一且最不被重視的女生。到了該上國中的時候,她未被允許去唸書,當地國中的教務主任還特地到山上與舅舅溝通,但是舅舅始終不同意。雖然那年代才過去不久,但也過了二三十年了,當時舅舅是很窮困,以至於老觀念就隔絕了表妹上學的機會。此後,我就很少見到表妹了。這些年聽母親說起她的事,又換了男朋友...又生了小孩...結婚...離婚...同樣的字彙不斷重複,幾乎到了令人麻木的階段。
四月底表妹緊急進了加護病房,醫師也不知第幾度發出病危通知,母親、阿姨、表弟、弟媳、我的親弟弟都到場了。或許因為有熟悉的人陪伴,這一天她平安度過了。我因為移居他鄉,許多消息就傳不到我耳裡。
五月一日,該來的就是會來,一切都是自然來。上午起床前有個夢,夢中出現一個很熟悉但又不認得的人,與他談了許多很熟捻的話題,無何,當他似乎有一個很深切的問題要問我的時候,我就轉醒了。起床後有點懊惱,想不起夢中人是誰。到了中午,弟打電話來說表妹已在上午五點四十五分過身了,母親和助念團還在醫院的太平間照料後事。心中雖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,也是這時候才猛然驚覺夢中人就是表妹。努力回想夢中她所問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什麼?只記得她似乎仍是憂心忡忡。夢中的場景是一幢板模搭蓋的簡陋房子,我陪著那個人繞著房子走了一圈,交談著小時候林林總總的回憶,然後我送他走入房子,當我轉身要離開的時候,他含著淚光與淺淺的微笑問了一個我沒回答的問題,那個問題已經遺落在夢中了...。
那天下午趕去醫院捻香,看著她遺照的笑容令我更確定夢中人就是她。直到她過身,大概有五年沒見過她的身影,最後一面卻是在夢裡相見。幾年前她改了自己的名字,那天看靈主牌上她的名字時,一時忘了她改名字這件事,還以為醫院弄錯了。也許她想擺脫這一生的記憶吧?昨去種種昨日死,今日種種今日生,希望她已經滿足了,人生大戲已經落幕。那天夜裡告訴孩子說我的表妹過身了,他們問:「那我們家要不要去拜拜?」我笑了笑,不知能夠說什麼?心裡面仍惦記著那個遺落在夢中的問題。人說戲如人生,每個人在此生都會扮演許多角色,有的人一生平安到老,有的人中途退席,人生如戲,究竟這場戲是否真如人們所在乎的?也許各位在看這件事會覺得我的表妹遭「天妒紅顏」,但誰知道這不是她此生成就的本意呢?冥冥之中天地萬物都在朝著「認識自己」的路上走,這就是「道」。沒有人是那麼清楚地,懷著記憶來此一遭,而能把每個過程看成是劇本的一環情節。所以,人們的喜怒哀樂悲笑看似纏繞著主題在運行,看起來就像是沉湎在迷航之旅當中。我沒有辦法開口對孩子們說:「讓我們懷著歡慶的心去慶祝死亡接納了她」我說不出口,因為人人都怕死。所以,人們把死亡辦得很熱鬧很轟轟烈烈...卻沒有歡慶的心,也許人們都在內心暗自悲嘆著自己也會死吧?擁有那麼多卻都帶不走。也許明天還是個陰天,但別再抱怨了,下雨收衣,晴天打傘,人生不就如此嗎?歡慶吧!死亡會治癒傷痛,死亡也會航向永生。
─── 寫給 會死的自己
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
你用《六書》塗鴉生命
漢字是所有文字當中最容易解譯與最不易出錯的文字,尤其是繁體字(正體字)。假想一萬年後,也許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而遷離他鄉,這時候如果有別的星球的智慧生物來到地球,面對一個毀壞殆盡的星球,他們大概會想研究研究是什麼樣的文明造成如此的浩劫,而且還拍拍屁股就走了。但是凡曾走過必留痕跡,文明是一種物質與精神的累積,它們是一體兩面,總是在求取平衡的動態中。外星文明抵達地球後,無論他們從哪方面著手,最容易上手的會是由0與1所構成的資訊,其次是圖像和文字。後兩者可構成前者,電子資訊可能因種種因素而毀壞殆盡,而以拼音的方式構成的文字系統,例如英文,也很可能無法被解讀出意義,那麼線索可能就只剩下摹仿大自然的圖形文。就像也許是上萬年前河圖、洛書流傳下來的奧義般,他們可透過圖形文解譯出意義來了解到地球曾經發生過什麼事?眾多形式的圖形文中最容易一眼解讀的就是我們的漢文,較之於其他由拼音所組成的文字,漢文的六書結構能使不同傾向的文明智慧得以直覺溝通。
六書概說
自有文字以來,隨著時代的變遷,字形、字數由簡而繁、由少而多,或因習俗或因地域的差異其音義也有所改變。秦始皇將文字統一並未使摹寫誦讀變得簡易,先秦諸國的「各字為正」歷經數百年的演變,仍深深影響著秦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權。字、音、義雞同鴨講就等於政令不彰,諸多障礙在無形中就被誤判形勢了。直到西元前八十六年,許慎創造了第一本漢文、字學的著作《說文解字》,此書刊行於西元的一千二百年前後,從著作到刊行歷近一千三百年,這麼重要的著作歷盡滄桑始得廣傳。
許慎將古文字分成六類,以闡明各類文、字的構造,以及如何依照造字方法再創新字,這六類分別是: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。獨體字謂之「文」,合體字謂之「字」,兩者合則謂「文字」。在文學上,這六類的分別就是所謂的「六書」,這是由東漢時期的經文師鑽研古文字,加以歸納而成,名為《六書》。許慎、班固、鄭眾等所提出的釐定類法,最早可見於《周禮》:「八歲入小學,保氏交國子 ,先以六書。」可見貴族受教的順序就是以六書──完全取自大自然的方法為啟蒙,六書從而根固了漢文字的創造與用字的法則。
《六書》的釐定分類是就已存在的文字加以研究分析,整理歸納而流傳,按照《說文解字》所敘,可追溯出每個字最初造字的方法:
象形者,畫成其物,隨體詰屈,日月是也(物、形)
指事者,視而可識,察而見意,上下是也(事、態)
會意者,比類合誼,以見指撝,武信是也(形+形)
形聲者,以事為名,取譬相成,江河是也(形+聲)
轉注者,建類一首,同意相受,考老是也
假借者,本無其字,依聲託事,令長是也
依照當代的研究心得,最早出現的文字是象形字,其次是形聲字。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是造字的基本法則,而轉注、假借是造字的輔助法則。獨體字稱為「文」 ──象形、指事;合體字謂之「字」──會意、形聲。象形是具體的「物、形」,指事是抽象的「事、態」,意會是透過「形符」加上「形符」,也就是「具體」加上「具體」而成,形聲是借用「形符」加「聲符」,也就是「具體」加「抽象」而成。
轉注的條件有三種:同音,兩字同一部首;雙聲,兩字發音相近;疊韻,可以相互解釋。然後再組成一對或說一組字。
同音轉注:
諆,說文:「諆,欺也,從言,其聲。」
欺,說文:「欺,詐也,從欠,其聲。」
ㄐ,說文:「相糾繚也,象形。」
糾,說文:「糾,繩三合也,從系ㄐ,ㄐ亦聲。」
雙聲轉注:
依,說文:「依,倚也。」
倚,說文:「倚,依也。」
更,說文:「更,改也。」
改,說文:「改,更也。」
疊韻轉注:
假,說文:「假,借也,闕。」
借,說文:「借,假也。從人,昔聲。」
自,說文:「自,鼻也,像鼻形。」
鼻:說文:「鼻,所以引气自畀也。從自畀。」
假借的條件:本無其字,依聲託事,「令、長」是也。簡單說就是在記錄語言時,先借用已經存在的同音字,替代尚未創造出來的字,做為一種記錄的方法。這個方法相信大家都很熟悉,網路未發達前,大家習慣用紙筆寫書信往來,遇到不會寫的字可能會寫錯字,遇到不會唸的字可能就「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」敷衍了事,意思懂就好了。現在電子通訊發達,垃圾電子郵件滿天飛,火星文也大量出現,這些火星文略堪可比之為「假借」,不過,意思往往天高地遠就是了。假借和轉注兩者僅適合於「用字」的方法而非「造字」的方法,這樣可以避免文字毫無必要地無限產生,只要某個字的意思或發音相近,就可以引申比擬取用,唯此,造字、用字的方便性才不失其記錄進而溝通的本質。
正本清源
傳說聖人倉頡造字時,鬼哭神號,天降五穀,代表人類進入文字時代的肇端。時空推移至今,兩岸各自政經發展,各自經歷了文革時期和白色恐怖,當中的變化影響至今。大陸慣用的簡體字和你我慣用的正體字,已經有許多意、義甚至字的差別,就拿余姓而言,簡體字寫于,用法卻很多,例如:關于、于是、于太太,于於又通用,結果就是姓于的也姓於,很容易混淆。再舉簡體字為例:牛肉面、麵子問題、冷麵殺手、洗麵乳...對於慣用正體字的你我,一時間更摸不清底意。隨著兩岸的文化交流更深入,這類的字、意、義的模糊差異隨時可能會鬧出笑話。
不過,這類的問題在你我的生活中已不勝枚舉,大陸在經歷文革後,缺乏文人的教導,造成簡體的流行。筆者慣用河洛語為日常語言,不只一次聽聞老一輩的長者說過一些河洛語趣聞,正好可以拿來檢視寶島台灣的優雅之處,雖然這些有趣的錯誤已不知發生於何時了,在將錯就錯之下大概也慣用上數千年了吧?靠著口傳歷史,讓我們還能一窺文字的堂奧。用河洛語發音,會更生動。
「魚唸牛,牛唸魚」
請看看魚這個字,上面有角,一口田,下面四點(部首說是四點火)是四肢腳,看形象就像是一隻長角的四腳動物在田裡面,可是卻唸hee,指稱水生動物。而牛這個字,看起來就像一個鉤子勾住了一隻張開魚鰭的魚,卻唸成gwo,指稱牛科動物。老人家說,這二個字發音要交換才正確。
「廚唸廁,廁唸廚」
廚字,在屋棚下有一寸寸的像豆子的東西,意會一下,確實很像嗯嗯;而廁字,在屋棚下用刀子處理貝類生物,看來確實很像用來烹殺的場所。一樣,老一輩說兩字的音也要互換。
「射唸短,短唸射」
「射」身體只有寸長,但不是箭擊的意思,是矮小的意思,古語唸ae;而「短」就不唸da,要唸sha,那是一個擊中豆子的箭矢,是擊箭的意思。
以上幾個例子,都有令人不得不認同的觀點,倒是如果只有極少數的人去古語發音、寫古字來傳達「正確」的字義,也未必就能因此「撥亂反正」。事實上,幾千年過去了,五千年少說也打了八千場戰爭,戰亂不斷似乎顯示出人類不進則退的習性。寫這篇文章時,想起這一二年間傳聞聯合國要排除正體字的消息,令人頗感驚訝與心痛。兩岸總是「兄弟捎拍冇過田岸」,真要把數千年的文化精華丟進政治的狼煙當祭品嗎?台灣是唯一碩果僅存的正體字基地,這句話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。
過去的政府行徑令人爭議,教育方面還想將英語變成國語,升斗小民無法管國家政策,但黎民百姓都懂一件事:如果一個社會失去了文化根基,那個社會是注定會被消滅的。沒有文化就像沒有根的浮萍,流浪的吉普賽人無法成為國家,四處遭人排擠的下場殷鑑不遠,一個想消滅自己國家語文的政策,就是亡國策。古代的當權者自詡蒙受天意來一統江山,有其時空背景可堪支持,百姓尚能接受,原則是要能吃得飽,百姓吃得飽就不會管誰當朝政,吃不飽就會「竹竿逗菜刀,軋爾拼」,這句厘語的背景就是成語「揭竿而起」的故事,即使沒兵器,就算是用竹竿裝上菜刀也要把無道昏君拉下來。我曾在一個小學穿廊看到「母語」教學的「竹竿鬥菜刀」這段話的解釋:把不相干事物湊在一起,風馬牛不相及的意思。還真是不知所云的「母語教學」,用字也錯了,連自己母語當中的厘語源頭都不懂,還談什麼國家政策搞什麼飛機師資?對的事,袂使胡白講,說成是錯的,錯的也不能一直錯下去。
從文字六書談到教育、文化,我只是想告訴我的孩子該去把握什麼,而不是去放棄什麼。無法存在的東西就是因為它不再被需要了,不被需要的東西會自然消隱,它會再度於不知何時重現,但現在不必勞師動眾,它會自然裉去。就像說,你無法壓制住火山叫它不要爆發,因為地球需要它,但是地球可以不要你。人類是最不被大自然需要的動物,但是地球少了人類卻會失去某種美麗,為了這一無價的美麗,人要感恩地球。被需要的東西如果因為蒙蔽、壓制而無法成長,時代洪流自然會清除掉那些障礙。
────寫予某年,當...想起這段烏煙瘴氣的日子
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
皂盒 沐浴 草木灰
定陵,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、孝靖兩皇后的合葬墓,建於明萬曆十二至十八年(西元1584~1590年),占地面積十八萬平方公尺,地上建築由石橋、碑亭、宮門、陵恩門、陵恩殿、方城明樓和寶城等構成,地下建築由五座互相通連的石砌結構拱形殿堂組成為玄宮,俗稱地宮。1957年中共文物部門打開地宮,出土文物近三千件,金銀玉器自是不在話下。
在定陵出土的金、銀皂盒中,孝靖皇后的銀皂盒底部還刻有「肥皂盒一件重七兩二錢」的鑴文(七加二為九,陽數,只有皇室才可運用這個量數),器皿的用途清清楚楚。而金皂盒的設計則與當代的皂盒設計相似,由一深一淺兩個圓盒套件組成,淺圓盒的底部有洞孔,肥皂所沾染的水份會從洞孔漏到底下的深圓盒中,以維持肥皂的乾燥。值得一提的是,金皂盒在出土時,盒中盛著「黑色圓形有機物兩塊」,這是明代宮廷御用肥皂的遺存,相當珍貴,只可惜他們已用不著了。
《武林舊事》卷六‧小經紀 他處所無者記載著「...荷葉 燈草 髮燭 肥皂團 茶花子 買瓶掇...」說明南宋時期,臨安的市集上就有肥皂團的交易。肥皂團是將天然的肥皂莢搗碎細研,配以香料、澱粉等做成圓團狀,以供洗臉洗身之用的洗滌劑。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了這種肥皂團的製法:「肥皂莢,生高山中,樹高大,葉如檀及 皂莢葉,五六月開花,結莢三四寸,肥厚多肉,內有黑子數顆,大如指頭,不正圓,中有白仁,可食。十月採莢,煮熟搗爛,和白麵及諸香作丸,澡身面,去垢而膩潤,勝於皂莢也。」比起單純用皂莢浸製液的洗滌方式是一大改變。這裡所指的肥皂莢又名皂莢(皂角、雞棲子、烏犀、懸刀)。據北宋莊綽《雞肋編‧卷上》記載:「浙中少皂莢,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。木亦高大,葉如槐而細,生角,長者不過三數寸。子圓黑,肥大,肉亦厚,膏潤於皂莢,故一名肥皂,人皆蒸熟暴乾,乃收。京師取皂莢子仁煮過,以糖水浸食,謂之水晶皂兒。車駕在越,北人亦取肥珠子為之。食者多苦腰痛,當是其性寒故也。本草不載,竟不知其為何物哉。或云用以沐頭則退髮,而南方婦人竟歲才一沐,止用灰汁而已。」沐就是洗髮之意,肥珠子就 是無患子(又名木患子、洗手果、肥珠子、噤婁、肥珠子、油珠子、菩提子、鬼見愁)果莢中的果肉比皂莢的油脂多,宋代以降,東北部民生多用這種果肉作為主要材料,加工製成去污除垢的清潔用品,至今人們仍沿用著「
宋代醫家楊士瀛以家傳醫方為基礎,繼博覽群書,採各家之長後作《仁齋直指》二十四卷‧附汗斑方 詳實記載了肥皂方:「去白癜、黑、白癬諸般瘡痕,令人面色好。白芷 白附子 白僵蠶 白芨 豬牙皂角 白蒺藜 白蘞 草烏 山楂 甘松 白丁香 大黃 本 鶴白 杏仁 豆粉(各一兩)豬脂(去膜三兩) 輕粉 密陀僧 樟腦(各半兩) 孩兒茶(三錢)肥皂(去裡外皮、筋並子,只要淨肉一茶盞)上,先將淨肥皂肉搗爛,用雞清和,晒去氣息,將各藥為末,同肥皂、豬脂、雞清和為丸。」這也許就是醫家楊士瀛家族慣用的肥皂配方,不過,以這些細研過的草藥與豬油、蛋白、肥皂的調和製皂來看,具有藥皂的性質,配方複雜,不像是一般民生普遍使用的肥皂方。
回顧一下宋代之前既普遍使用的「澡豆」卻是但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唐代孫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卷第五中有婦人面藥云:「面脂手膏,衣香藻豆,仕人貴勝,皆是所要。」一派富貴逼人、華麗堂皇的光景油然而起。唐朝是歷史中國最富裕的時期,絡繹不絕於途的商旅駝著絲綢、瓷器、香料來往於絲路兩端,這時期唐僧將佛經引入中土,也將中土的文化帶進西方,東西方的會合激發出燦爛的文明。這是一般對唐朝的了解,皇親貴族的奢靡生活,對照平民百姓的歌舞昇平,夫復何求?當然是追求物質文明的提升了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婦人面藥多達三十九種,主藥方劑包含名貴草本藥材和多種動物油脂與臟器,還有跋山涉水而來的多種名貴香料,再分別以脂、霜、粉、膏、散、丸、餅的最終形式製作而成,治療與保養兼具,顯現出唐代仕女悅己者容的經濟實力。
介紹一下《千金翼方》令人面水白淨澡豆方︰
「白蘚皮 白僵蠶 白附子 鷹矢白 白芷 芎 白朮 青木香(一方用 本)甘松香 白檀香 麝香 丁香(各三兩)桂心(六兩)瓜子(一兩,一方用土瓜根)杏仁(三十枚)去白梅(三七枚)冬瓜仁(五合)雞子白(七枚)麵(三升)上二十味,先以豬胰和麵,曝令乾,然後合諸藥搗篩為散,又和白豆屑二升,用洗手面。十日內色白如雪,二十日如凝脂(《千金方》有棗三十枚 無桂心)」這副配方不要說是唐代了,就連現代人都會覺得有暴殄天物之嫌,可是只要能「令人面水白淨」也不為過,只是澡豆而已嘛。
澡豆的歷史悠久,無論朝代如何更迭,從宮廷、宗教、富貴世家到尋常百姓,它本身就是標記著稗官野史。古代比丘隨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,包括有缽、三衣、澡豆、頭巾、手巾、齒木、濾水囊、念珠等。澡豆列名其中,不為什麼,很簡單地,是個人衛生的必需品。古代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,又稱之為「道具」,一般以「十八物」為主要代表,也就是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種物品。澡豆又稱豆屑,通常是指由大豆、小豆、碗豆等磨成的粉末,為沐浴、洗滌衣服、器物時所用。豆類細研的粉末具有清爽與殺菌的效果,甚至可塗抹於傷口上以達止血,在沒有食物的情況又下勉可充饑,實是古人智慧的一面。
佛經典《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》卷第廿六第五分雜法中記載:「時諸比丘食多美食以增諸病。耆域晨朝往至佛所。頭面禮足白佛言。世尊。今諸比丘食多美食以增諸病。願聽浴室中浴除其此患...」,有比丘吃多了雜食因而生病了,佛陀告以比丘應該潔身沐浴維持衛生,結果有比丘在浴室嬉戲,出浴後又裸身出處,因此被在家居士呵責,佛陀又告以比丘要著浴衣,不得裸身嬉戲,最後是:「有諸比丘浴時出外以背揩壁樹木還入水灌傷破其身。佛言不應爾。聽用蒲桃(香果)皮摩樓皮澡豆等諸去垢物。諸比丘隨知識與澡豆等。佛言應等與。」依此而推,古代的衛生觀念並不普遍,比丘因飲食時以手接觸食物而致病,佛陀還得苦口婆心教導比丘們衛生的觀念。《四分律名義標釋》卷第二十八云:「比丘法。不得用雜香澡豆洗身。乃至病。亦不得用。根本羯磨云。如佛所說。有三種物可用洗手。一是鹹鹵土。二是乾牛糞。三是澡豆。此是開聽。如夜合樹華。木患。皂莢。澡豆之類。咸堪洗沐。既非遮許。無毒無蟲。用之非過。」出家僧不得塗曼華香,其實除了莊重威儀外,也是基於生命安全的考量,古代到處是野獸,身上帶著香氣易招來毒蟲猛獸侵害。過去,台灣曾發生虎頭蜂攻擊傷人事件,部份原因就是塗擦香水的緣故,郊遊登山還是要小心為宜。
澡豆一詞,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興起。這個時期,正是中國歷史上香料大發現的時代,各種來自西方的、南方的香料運抵中土,使得貴族的生活面貌為之一新。南朝‧宋,劉義慶編撰的《世說新語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誌人小說的代表,主要記述時人的生活與思想、統治階層的情況,反映了魏晉時期人文的思想,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。《世說新語》紕漏記載:「王敦初尚主,如廁,見漆箱盛乾棗,本以塞鼻,王謂廁上亦下果,食遂至盡。既還,婢擎金澡盤盛水,琉璃碗盛澡豆,因倒著水中而飲之,謂是乾飯。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。」這位王敦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,舞陽公主的丈夫。王家是貴族顯赫,王敦這位仁兄算是個異類,讀書只讀左傳,音樂只懂擊鼓,性情放蕩不羈,不拘小節,對於貴族生活的禮樂教化完全不放心上,平生我行我素。後來為了逃命竟把妻子舞陽公主送給麾下當老婆,自個兒單槍匹馬逃命去了,只因為這樣不必有累贅,逃命比較快,其特立獨行後無來者。他還有個響噹噹的名號叫「田舍」,河洛人諷刺不知節儉的人所慣言的「王阿舍、阿舍」指的就是王敦這位老兄──王阿舍。
這一天,王敦初次到公主府邸。上廁所的時候,見廁所的漆箱子裡放著許多乾棗,乾棗原本是用來塞鼻遮避臭氣的,這王阿舍心裡可不這麼想,廁所裡也放著美食,公主真是貼心。就這樣一邊屎尿一邊暢快地把乾棗都吃完了。如廁完畢,站在廁所外的奴婢丫環隨即擺開陣容,捧著金盆盛著水,琉璃做的碗盛著澡豆,殷勤獻上廁所服務,這大概只有六星級的飯店才會有的服務,王敦卻把澡豆倒入金盆中,當成是糖水白飯吃個精光,這可讓這群廁所女侍笑翻得人仰馬翻。這則千古笑話,至少是證實了魏晉南北朝時期,王公貴族已有澡豆的使用。澡豆最大的特色,是混合了豆麵(粉)等天然去污原料與珍貴香料,由此散發優雅迷人的香氣。因此,這類衛生用品的產生,免不了與兩漢以來和外域的香料貿易有所關聯,這可從宋代《千金翼方》中的澡豆配方用到如此多的香料,可見一斑。
前面提到「如佛所說。有三種物可用洗手。一是 鹹鹵土。二是乾牛糞。三是澡豆。」佛經《別譯雜阿含》爾時世尊即說偈言:「譬如鹹鹵土 中有冷汪水 鹹苦不可飲 後自煎涸盡 儜夫亦復爾 雖有多財寶 不 能自衣食 亦不施他人 是名為儜者...」鹼,土中所含之一種物質,性滑而味鹹,可用以浣衣去垢。就土性而言曰鹵,取而用之則曰鹼,凝結如石者曰石 鹼。當代所通用的香皂,主要原料就是鹼,古人稱石鹼,及至當今日本人稱皂為石鹼。鹹鹵土就是凝水石(亦名鹵鹽、寒石、石鹼。從鹼地掘取,用作硝皮。)據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總結了從植物燃燒後的灰燼中可提取鹼,卷七冬灰條:「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,令人以灰淋汁,取鹼浣衣,髮面。」又石鹼條,「彼人采蒿蓼之屬,曬乾燒灰,以水淋汁,久則凝淀如石,浣衣髮面,亦去垢髮面。」又云:「冬灰,乃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也。專指作蒿藜之灰,亦未必然。原本一名藜灰,生方谷川澤,殊為不通。此灰既不當言川澤,又豈獨方谷乃有耶。今人以灰淋汁,取鹼浣衣,髮面令晰,治瘡蝕惡肉。」這是關於人造石鹼的記載,草木灰的組成成分之一為碳酸鉀,用水淋取,等水份蒸發後,碳酸鉀即可析出而成為石鹼。漢朝時民生方面即有使用天然的石鹼來洗滌衣物,到了金代又在石鹼中加入澱粉、香料等物質,製成碇狀來出售,美其名為「香鹼」。
《考工記》云:「荒氏湅絲,以涚水漚其絲七日,去地尺暴之。晝暴諸日,夜宿諸井。七日七夜,是謂水湅。湅帛,以欄為灰,渥淳其帛,實諸澤器,淫之以蜃,清其灰而盝之,而揮之,而沃之,而盝之,而涂之,而宿之。明日,沃而盝之,晝暴諸日,夜宿諸井。七日七夜,是謂水湅。」《考工記》是春秋時期記述官營工業及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。西漢初期因《周禮‧冬官》佚失,遂以《考工記》作補,從而保存在 《周禮》中傳世。這段湅絲記載了以氫氧化鉀洗滌絲綢的過程,蜃就是貝殼燒成的灰,它和草木灰水相互作用就能產生強鹼氫氧化鉀。
《禮記‧內則》載:「父母唾洟不見,冠帶垢,和灰請漱;衣裳垢,和灰請澣;衣裳綻裂,紉箴請補綴;五日則燂湯請浴,三日具沐,其間而垢,燂潘請歩,足垢,燂湯請洗;少事長,賤事貴,共帥時。」先秦時期潔身淨物,最早還是離不開草木灰的應用,演變而成為孝道表現中的衛生規範。從生到死,從幼稚到老成,男男女女心之所繫也許不是外表上有 多光鮮亮麗,而是人之別於萬物的尊嚴要求。
援用資料:《千金翼方》
令人面水白淨澡豆方
又方︰ 麝香(二分)豬胰(兩具)大豆黃卷(一升五合)桃花(一兩)菟絲子(三兩)冬葵子(五合,一云冬瓜子)白附子(二兩)木蘭皮(三兩)葳蕤(二合)梔子 花(二兩)苜蓿(一兩)上一十一味,以水浸豬胰三四度易水,血色及浮脂盡,乃搗諸味為散,和令相得,曝,搗篩,以洗手面,面淨光潤而香。
一方若無前件可得者,直取苜蓿香一升,土瓜根、商陸、青木香各一兩,合搗為散,洗手面大佳。
澡豆方︰ 細辛(半兩)白朮(三分)栝蔞(二枚)土瓜根(三分)皂莢(五挺,炙,去皮子)商陸(一兩半)冬瓜仁(半升)雀矢(半合)菟絲子(二合)豬胰(一具,去 脂)本防風 白芒 白附子 茯苓杏仁(去皮尖)桃仁(去皮尖,各一兩)豆末(四升)麵(一 升)上一十九味,搗細篩。以麵漿煮豬胰一具令爛,取汁和散作餅子,曝之令乾,更熟搗細羅之,以洗手面甚佳。
又方︰ 丁香 沉香 青木香 桃花 鐘乳 粉真珠 玉屑 蜀水花 木瓜花(各三兩)柰花 梨花 紅蓮花 李花 櫻桃花 白蜀葵花旋複花(各四兩)麝香(一銖)上一十七味,搗諸花,別搗諸香,真珠、玉屑別研作粉,合和大豆末七合,研之千遍,密貯勿瀉。常用洗手面作妝,一百日其面如玉,光淨潤澤,臭氣粉滓皆除,咽喉臂膊皆用洗之,悉得如意。
圖片來源: 北京市文物局網站
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
迷迭香,傳說與迷思
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當你獨處時,無論是沉思或只是躺在床上,也許正在專心工作中...突然地,某種熟悉的氣味出現了,但是當時卻找不出源頭,接著是,你開始回憶在何時何地聞過這種氣息?也許你會想起來,也許不;也許你想起是某人常用的香水味?也許是某種食物的氣味?無論如何,你開始會感到喜悅或感傷,隨著時間的飄移,也許你便陷入深深的沉思...。
曾經看過科學家對這方面的看法,大意是說:可能是你的嗅覺細胞臨死前的「秋波」,但也可能是那個人的腦神經失常或是幻覺所引起的。我一向對科學家的論調打問號,我怎麼知道他的言論不是他自己的幻覺呢?我想說的是「氣味」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型態,若深入一點的話「氣味如何影響你生生世世」但這論點太大了....。
森羅萬象的男女老幼,林林總總的聲光色調,這是人生百態,有的人一輩子都擺脫不了某些習慣,例如:睡姿、飲食、說話時的動作、走路的姿態、衣著、甚至交友的類型...連上廁所的姿勢也算。人有太多習性了,就連性別的認同也是習性,而且是生生世世的認同,所以好像男人就該怎麼樣,女人又該如何如何...這類指導棋不斷出現在你的生命中,就連作夢都要懷疑「我怎麼變成男/女人了?」「是誰在訂立這個世界的規則?」。
氣味。氣味本身無關於人生,而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決定了你的反應,這不是幻想,但絕對是源自於生活歷煉中所得來的銘印,如果要說它們會影響人生或生命,那就得看你你如何切入與如何脫身了,這也是信仰,你可以相信、不相信,你也可以相信不相信,這是主觀的。
《本草綱目》有記載:
迷迭香,產於西海大秦國。 集解:魏文帝時,自西域移植庭中。 曹植等各有賦,大意其草修乾(唸前)柔莖,細枝弱根,繁花結實,嚴霜弗凋,收採幽谷,摘去枝葉,入袋佩之,芳香甚烈,與今之排香同氣。
李時珍將迷迭香和排香兩種植物拿來並比,大概在運用上或有異曲同工的效用吧?排香就是現代的到手香,也就是廣藿香。
迷迭香的各種應用方式,不論是精油或作為藥物,各位多少都略有聽聞,這裡僅針對它在宗教、信仰上的意義來一探究竟。香草植物很難不與宗教或信仰甚至神話故事扯上關係,因為氣味的產生不單是賀爾蒙或內分泌的運作,它也用來提示動植物的健康狀況,更深入的話還會直接繞過你的監控與你的潛意識直接交互作用,因此在宗教、信仰上才會那麼慎重看待。但如果你不了解,你只會當成是某種神秘或是江湖騙術,騙術是有可能的,神秘是有的,但如果神祕不再,所有的作用都會變成知識,知識是死氣沉沉的機械。
簡單敘述一下迷迭香的來歷:迷迭香的拉丁原名 Rosmarinus 意指「海之朝露」,源於這種植物喜愛較多的水分,大概是比較耐潮的物種,另有別名──海露。它的英文名字是由兩個拉丁文 ros 和 marinus 演變來的──中文翻譯成──迷迭香,這是個美麗的名稱,別號 Rosemary ──馬利亞的玫瑰。這部分是根據一項西方信仰的傳說,傳說說到:迷迭香的花本來是白色的,當聖母瑪莉亞帶著聖嬰耶穌逃往埃及的途中,聖母曾經將她的罩袍掛在迷迭香樹上,說也奇怪,迷迭香的花就開出藍色的花朵了。另一個傳說是:耶穌在逃離猶太前往埃及途中,祂將洗好的衣服攤開晾曬在迷迭香上,被耶穌基督這樣一個加持,迷迭香就此被賦予了超越現象界的精神藥效。
當代西方國家科學昌明,但也是直到當代仍是世上最誤解宗教的社會。二千年前,動盪的歲月加上宗教迫害,深化了聖人的影響力。聖經中出現許多植物,迷迭香是其中之一而已,它的力量幾乎就代表了基督的神跡。但話說回來,其他的植物也是。在歐洲,羅馬軍隊已然消失千古,迷迭香卻被廣植於教堂的四周,教徒將它視為神聖的圖騰或說守護天使,正因如此,迷迭香被冠上「聖母瑪利亞的玫瑰」之名,以聖母之名遠離戰火也遠離了天堂,堅持留在地球上。因此它無法不是 Rosemary,因為祂遠在天堂。人們進教堂、廟寺的理由,很奇怪地,是為了遠離上帝和神佛的監督,你看人們在祈禱,他們永遠都是在提出要求。沒有人是在祝福上帝或神佛。
其實迷迭香的氣息代表母性頂點的開花,世上沒有什麼武器能摧毀慈悲的芳香。你可以摧毀地球,摧毀自己,但無法避免慈悲的降臨,即使你睥睨一切,殘暴不仁,慈悲仍會從你的深處生長。這才是 Rosemary 的真正內涵 ──你的根源。
迷迭香於春夏季節開淡藍色小花,屬常綠灌木,植株直立,葉灰綠,狹細尖狀,葉片發散類似松脂的香味。另外,迷迭香亦被看成是忠誠的象徵,在歐洲的婚禮中(或許這是曾有的盛況)也常見新婦以迷迭香作為花飾,向世人昭告她的忠誠。至此,迷迭香似乎自有紀錄以來,既盛產於地中海一帶,被古歐洲原民傳為可增強記憶的藥草。記憶與忠誠就像魔咒般,一直附加到某種某類的關聯上,或許這是某種具有用意的暗示而遺傳久遠的資源也說不定。
迷迭香象徵忠誠的說法,使我想起檀木與相思樹為夫妻樹奇特的現象:在田野考察上,檀木是一種寄生在其他樹木根部的樹種,檀木若寄生在相思樹的根部上,其材不論什麼油脂,都是品質最高的,如果不是相思樹為寄主,檀木就有不同的漸次價值,甚至只堪作為建材。
從這些古代的傳說來看,迷迭香就像是寄生在人類的心靈裡,它隱含著對信心、對堅毅母性、慈愛的渴望,直到它曾被遺忘很久之後,再度出現於人類的歷史中。
但聖化神化的同時卻也無知地摧毀無價的人類經驗,象徵畢竟是象徵,隨著時代的轉變,象徵也跟著變化,這是質變。俗謂「真病無藥醫,真藥醫假病」真假、醫病的關係就是信者恆信,醫者同時是病者,病者同時是醫者,醫、病的關連完全不是表面那麼回事。從傳說、玄理到功用,比較像是「信心療法」,我不直接說是西方社會的玄思,因為東方也迷信於科學,科學是便利的手段不是目的。迷信也是信,也可視為一種手段,信者真...只要你有信心,沒什麼不可能。你常渴望慈悲、寬容與懺悔的解放,那是人性的渴望,簡單,卻很難獲得。人們只好寄望於無情的芳草,藉由塗抹各種氣息來治療腐朽的心靈。
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
鯉躍龍門 為哪樁
(端午節又名端陽節、重午節、五月節,這個日子已過去好久了。近日在自己的舊網誌看到這篇文章,把原文劈成兩半重新修改了一下,並且加入新的體悟使成為獨立的兩篇文章,這是其中之二。舊文已刪除。如果你感興趣,其中之一在這裡。)
隨著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,龍舟竟度的風俗,先後傳入日本、朝鮮、越南和東南亞國家。受到中國文化薰陶,血液裡流著中國文化道統的日本,由於想斬斷與中國的關連,採用了西曆而放棄黃曆,現在以西曆的五月五日為端午節。這一天,男人游泳澡身,女人沐髮,仍具先秦的遺風。同時這一天也是男兒節與兒童日,有男孩的家庭,在這一天會高掛起「鯉魚旗」,這是中國所不具有的形式,一時教人無法領略箇中奧秘。但鯉魚長得實在太像龍了,龍鬚、龍鱗、鯉躍...隱隱約約透出端倪。如果來看看「鯉躍龍門」的故事,應該就不難理解何以自古扶桑人要在這一天高掛鯉魚旗了。
大家或多或少都知曉大禹治水的故事,其中大禹因為專志於治理黃河,三過「家門」而不入,留予後人有錦上添花的機會。大禹治水其實就跟龍舟竟度是一樣的意義。女媧是治水的第一人,大禹三過「家門」而不入是有隱喻的,治水是止淫水,黃河是彌濁之河,也就是聖、性之河,這條河跟印度的恆河一樣是亞洲的聖河之一,黃河也是女性修行的指南。古人慣以三為多之意,「家門」則寓古人之言:「生我門,死我戶」言簡意賅,應該很容易意會,此不贅言。
龍門是黃河的咽喉,位於陝西省韓城市北30公里的黃河峽谷出口處。此處兩面大山,黃河夾中,河寬不到四十公尺,河水奔騰破「門」而出,黃濤滾滾,一瀉千里。傳說這裡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,故又稱「禹門」。鯉躍龍門,就是指這裡。※據《三才圖會》記載:夏禹定名「龍門」,故亦稱「禹門渡」。此處兩山壁立,狀盡斧鑿,河出其中,寬約百步。岸邊龍門山,又名葑山(鏵茲山、安國嶺),因形如筆架,又稱「筆架山」。山多紫荊,故復稱「紫荊山」。古時流傳魚躍龍門的神話:「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時,有黃鯉自百川清海游集龍門之下,競相跳躍,一年之中,能躍上龍門者只有七十二尾。一登龍門,雲雨隨之,天火燒其尾。登不上者,點額曝腮。」龍門每年十二月初,渡口為冰所封,次年三月驚蟄時冰消。龍門歸為韓城八景之一,所謂「禹門春浪」即指此。據《名山記》載:「黃河到此,直下千仞,水浪起伏,如山如沸。兩岸均懸崖斷壁,唯神農可越,故名龍門。」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。
龍門、禹門渡、「此處兩山壁立,狀盡斧鑿」、筆架山、紫荊山...這些形容與名稱似乎都在指出某樣人體器官,請自行意會。又言:「三月冰化雪消之時,有黃鯉自百川清海游集龍門之下,競相跳躍,一年之中,能躍上龍門者只有七十二尾。」
照慣例以三為多之意,一年十二個月,三十六為天罡數,三六為九,陽數;七十二是地煞數,七二為九,陽數。三十六天罡、七十二地煞乃是天地陰陽之氣所生,相加為一百零八,一八為九,大自然種種現象的呈現,確是萬法歸宗,不離一心。孔子有七十二門人,但不只是七十二個,而是九個,九是無限的意思,孔子有歷朝歷代無數的學生,奉為萬世師表,只要會說讀寫的,都是受孔子調教的學生。黃鯉,照慣例,黃在後天指性,在先天指聖,實在令人懷疑古人是否能看見這麼微小的「蝌蚪」,但是他們比喻得如此貼切,以至於大家都看不太懂。
鯉躍龍門,是煉精化炁的門檻,鯉魚不可進龍門,而是必須跳躍而過,這個理形成了夏禹三過家門不入的掌故。又言:「一登龍門,雲雨隨之,天火燒其尾。登不上者,點額曝腮。」以人道而言,天火燒其尾是卵子受精的現象,小蝌蚪在那剎那間必須斷尾求生,以進行下一步的卵子分裂,繼而雛生人形、降生為人。以修行而言,天火燒其尾是情慾斷絕的象徵,此後除了生理排泄,那條尾巴就不進行人道工作。而如果這兩樣都登不上者,點額曝腮也是自然的事,生旦淨末丑終成黃土一坏。如果人人只是不斷養蝌蚪、放蝌蚪,總有一天人是會「點額曝腮」,死在家門口或說生在家門口。古人言之含蓄,卻一針見血。
故事的末尾說「唯神農可躍」神農氏又稱五穀王,民以食為天,可將其視為嗣育、藥石之神。在河洛文化的經義典奧中與五相關的用詞都可以和五行、五常相互徵顯。神農嘗百草,以藥石化育生民,最後以斷腸草入神格。一個五行不缺的人,我們說五官端正;一個守五常的人,我們說是個大人。一個時時刻刻謹守五戒的人,也可以稱之為羅漢。神農氏因為已經達到「斷腸」的成就,因而成為那個唯一可以越過「龍門」的人。凡夫以食為天,食者,不過就是七情六慾,我們吃的都是佐料而誤以為那就是食物的滋味。同理,斷腸不過就是不昧七情六慾的隱喻,是一種清清楚楚的觀照,凡夫因身陷其中而不可自拔,但只要你是「五穀王」就能以「觀自在」的方式,救己身於水深火熱。懷著覺性去旅行,就沒有迷途知返的懊悔。
固然「鯉躍龍門」在一般的概念中是登顯富貴的代辭,天下父母心,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,高高掛起鯉魚旗,懷著香火願望的傳承,世世代代追逐金錢名聲,堅持過著受金錢名聲奴役的生活,古今中外,世人的寫照。只是,隨著科技的發展,物質形式的多重面貌,令人更加感受到無以彌補的空洞。宗教教理若僅是停留在「眾善奉行,諸惡莫作」的教化階段,就無法提升人類的文明經驗,這些道理從小到老,父母教、老師教、社會也這麼教,誰不懂與人為善?宗教人物的不長進,只會教導這些幼稚園小學生都懂的道理?或有人說,七十老叟雖懂,但也會犯,所以更必須苦口婆心勸人為善。做為宗教人物責無旁貸的唯一任務,就是返本還元。喫眾生用眾生,所為何事?有效的針灸是一針見血,無效的醫療是插得滿頭針,仍然一命嗚呼。宗教教人認識根本,宗就是本,認清自己的本源生命自然進退有據。當今的宗教人物在忙著「固金本」的同時,是否該拿出一點「虛情假意」做點善事點化一下蒼生?別老是躲在「眾善奉行、諸惡莫作」當中混日子,要不然就請他們回到古代式的托缽,過著真正三衣一缽、日中一食、睡墳場維生的苦日子,好好有個成就,我就不相信九牛一毛生不出一個佛來。
端午節的產生一如其他節日,是想闡明根源的一種紀念,是一個回家,回到根源的無字天書,它與其他重要節日存在的目的都是基於返本還元的理由。所以,下次當你要慶祝一個節日時,花點心思想想先賢在暗示我們什麼?
※ 《三才圖會》
類書名,凡106卷,明代王圻所撰。匯集各書圖譜,共為一書。分天文、地理、人物、時令、宮室、器用、身體、衣服、人事、儀制、珍寶、文史、鳥獸、草木等,共14門,所收圖譜極具參考價值。
端陽話重午
從屈原說起
一般傳統上的說法,認為端午(端陽、重午)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,不過,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,出現的歷史卻比屈原的時代還要久遠,有學者據此多所論證,這些多慮的儒生相輕就不多記述了,謹以聞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一文所指:「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──競渡和吃粽子,都和龍有關 。」他則引用了吳均(西元四六七~五二○)的《續齊諧記》中的記載:「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,楚人哀之。每至此日,竹筒貯米,投水祭之。漢建武中,長沙歐回,白日忽見一人,自稱閭大夫,謂曰:『君當見祭,甚善。但常所遺,苦蛟龍所竊。今若有惠,可以楝樹葉塞其上,以五綵絲縛之。此二物,蛟龍所憚也。』回依其言。世人作粽,並帶五色絲及楝葉,皆汩羅之遺風也。」聞一多據此還推測,端午最初可能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之少數民族的節日。自古相傳,吳越是斷髮文身之國。斷髮文身的目的是在「象龍子」,以避免傷害。《漢書‧地理志下》應劭注:「常在水中,故斷其髮,文其身,以象龍子,故不見傷害也」。聞一多的結論是,端午應是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。也就是說,一個屬於龍的節日 。
中國一向以龍的傳人自居,龍的形象結合了中國數萬年來的部族圖騰,象徵三大文明的融合。中華民族的遠祖可概分為華夏、東夷、苗蠻三大文明:
苗蠻(江漢民族)
主要活動於現今的湖北、湖南一帶,部族代表人物有伏羲、女媧等,屬於大溪文化、屈家嶺文化,在考古上的依據尚有向東延伸的河姆渡文化、良渚文化,在浙江餘姚一帶。
東夷(海岱民族)
活動範圍大至在今山東省、河南省東南部和安徽省中部地帶,部族人物有蚩尤、后羿,考古依據有大汶口文化、龍山文化及青蓮岡文化。
華夏(河洛民族)
發祥於黃土高原,之後沿黃河東進,散佈於今中國中部及北部地區,部族代表有黃帝、炎帝,考古依據有仰韶文化、龍山文化。
直到形成疆域,外圍還有戎狄、巴蜀及越等民族。河洛等三大民族經過融合與兼併,華夏文明取得優勢,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。要了解屈原與端午節的內涵,必須知曉直到滿清之前,大部分朝代,古時候的官方語言就是河洛語,如此可建立一個理解端午節習俗內涵上的方便。聞一多先生所指的:「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──競渡和吃粽子,都和龍有關 。」有點過於籠統含糊,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多半是依據西方觀念而建立的觀點。西方對宗教的誤解非常深,在考古上發現的「台、圖騰」多半二話不說,直接歸類是宗教祭壇或祭祀祖先天地的地點,這是非常不合理的觀念,近五百年來對東方「野蠻人」的歧視使得西方的科學觀總是帶著偏見與暴力和侵略性,聞一多受西方思潮影響,很自然地就會套用上那些觀念,所以他無法深入扒龍船、包粽子、飲雄黃酒所具備的內涵,僅在事物的現象上作推論。
據《史記‧屈原賈生列傳》記載,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:「博聞彊志,明於治亂,嫻於辭令。入則與王圖議國事,以出號令;出則接遇賓客,應對諸候,王甚任之。」屈原受到楚懷王的重用,引起上官大夫、令尹子蘭的嫉妒,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譭謗屈原。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應盡的職責本分,所以在內為鄭袖所迷惑,在外被張儀所欺騙,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、令尹子蘭。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,連帶的也不進納他的諫言,甚至將屈原放逐。屈原滿懷悲憤,落拓江湖,在寫下了絕筆作【懷沙】後,懷石投汨羅江自盡。屈原死後數十年,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。屈原投江後,楚國的百姓哀痛憂傷,紛紛來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。打漁的駕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。有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用竹葉包裹的粽子、雞蛋等食物往江裡面丟,這是為了不讓魚蝦去噬咬大夫屍身。有位醫師則拿了雄黃酒倒進江裡,說是要藥暈了蛟龍,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。過不了多久,水面上忽然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,龍鬚上還沾著一片閭大夫的衣襟。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,抽了龍筋,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、脖子上,又用雄黃酒塗抹七竅,使那些蟲蛇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。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。從此以後,每年到了五月五日,人們就以扒龍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黃酒的方式來紀念屈原。這一天也有在午時打井水儲存的習俗,稱為午時水,據說在必要時能以此水濟小兒發燒、救人。
這裡有幾個關鍵詞(請以河洛語讀音):屈原、汨羅江、競渡、粽、五彩絲(長命絲)、雄黃酒、蛟龍、午時水。它們所代表的內涵是:屈元(委屈的元陽)、彌濁江、扒龍船(脊椎、督脈)竟度、蛟龍吃人。這些關鍵詞蘊含的意義並非難以理解,如果對河洛文化道統不熟悉,或平時漠不關心,想要融會貫通就不容易了,所以在此著墨,希望能深入淺出,讓各位心領神會。
端午節,一說端陽節、午月、重午節。古老的黃曆──天干地支蘊涵著奧秘,天干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。地支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。前十個天干與後十二個地支,按奇對奇、偶對偶的規律配對,組成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……癸亥,共六十個組合,以六十為週期循環往復,亦稱──六十花甲子。與當代西曆相較,黃曆並沒有時間起點也沒有終點,往前推可歷億萬年,往後記則無限未來。天干地支的組合可推知天文地理的變化,俗言「人若照天理,天就照甲子」這種天人感應的理,就是天干地支的奧秘,以十、十二、六十為周期,可以預測中國三大江河的水量變化,可以推觀太陽系的變遷,小至人身的生理,大至星斗的興滅都可以推測。黃曆傳說為黃帝所制,黃帝就是中央之帝,黃曆就是央曆,以地球中心而制的曆法,所以地理上的變化也可以推及於其它地域,就像漣漪那般以同心圓擴散,反過來則有如漩渦的效應,這塊地理在當今又再度活化了磁力。「端午節」就曆法上而言是午月的初五,肖午馬,數七為陽,七七也是重陽之意。節,截也,端陽就是陽極而衰,一陰初動之時。端,事物的頭或尾,耑的變體字,同專、全;端午即端我、全我之意,人身最高的第七脈輪。
「端午節」是天地交合的日子,每到端午的午時,天地間有目前科技上仍無法探測的能量(或許能探測吧?不過大概又是強國的機密),據能看見這種交合的修行人形容:「從天上垂下金線,這些金線連接到地球的萬物上。在人身,這條金線連接到性器官,動物可以感受到這股能量,會忽然變得祥和寧靜....」不曉得是否整個太陽系都是如此?但是,那位行者也說了,他的話不可盡信,要抱持懷疑的態度,自己要去求證。怎麼求證?當然是自修自證,無法他代。天地交合並非只發生在端午,只是這一天的交合性狀是全年唯一的特殊現象,一般的天地交合就是風雲雨露雷電的自然現象。
「端午節」在個人身上的現象一如天地般,要記得,天是一大天,人是一小天,人身的變化與天地的變化同理。人身有一條子午線,不明顯,但是絕對看得到,這條線比較明顯地出現於鼻子下方的「人中」開始,往下一直連接到會陰部,老一輩說人是土做的,人也是縫合起來的,這條線也叫「癒合線」,它說明了一件事:人身由兩股力量的纏繞而建構。更細小的部分顯現為科學家所稱的「基因」的DNA雙股螺旋體,基因就是基本因果,有因有果,你才會降生為人。人體內還有一條子午線,它並不具體,也尚未被科學家所承認與發現,它只受到聖佛先賢還有騙子的注意,古今中外對它有不同的稱呼卻有相同的詮釋,西方人過去幾乎不知道它的存在,他們的認知絕大部分得自於東方的智慧,它就是鼎鼎有名的「脈叢節」。
在文化中,脈叢節、脈輪叢有許多名稱,多半都是隱喻性質,以七之數為代表,不加思索就會錯過。它的名稱有:七級浮屠、雷峰塔、三十三天(脊椎節)、七重天、七仙女、八仙、七真...等等,不勝枚舉。依朝代、習俗、文化、宗教的興衰,脈叢節的稱呼還會累積與改變。「端午節」因著屈原的高風亮節而演繹成修道的指示,八仙傳、七真傳等多是以五行八卦之理來表現的,皆具異曲同工的諭示。屈原(元)代表元陽,這一點真陽掉落到汨羅江(彌濁江)。以伏羲先天八卦而言,這一點元陽屬於三連乾卦中央的一爻,墮落後天的坤卦中後,使坤卦中爻滿變成文王後天八卦的坎卦,而乾卦中爻斷變成了後天八卦的離卦。坎卦成為北方黑水,離卦成為南方離火,火上水下,水火不濟而相射(這就是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爭帝,水神敗戰撞破不周山故事的根柢)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天地翻轉,陰陽錯位,八卦變成了相剋的後天八卦,要如何恢復到相生的伏羲先天八卦呢?答案就是要包粽(包種),用竹葉(德業)把種包起來,守禮的意思。粽子古稱角黍、筒粽,原是南方的一種用蘆葉把米包起來煮食的風味小吃,漢代以後才與屈原聯繫起來,並逐漸固定在端午節吃。粽,宗米,就是延續子孫的的米粒,用德業將種子包好,不使外洩。粽子有四個角,中間用卵仁(色黃,主信)包餡,用來代表五常:仁義禮智信,中央信土,東方仁木,西方義金,南方禮火,北方智水,以仁智禮義為四體,河洛語罵人說「不四鬼」就是指沒有守仁義禮智四體的人。也可以說是佛家的守五戒:殺盜淫妄酒;也可以說五恩:天地君親師;也可以說五行:金木水火土;五方:東南西北中;五色:青紅白黑黃。總之就是以禮來匡正天、人的行為舉止,不要當個荒淫無道的紂王,要當個「觀聖(性)帝君」。粽的外面用五色絲線包紮,女媧以黃(信)土造人(仁),土守信,使你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不會種蒲仔生菜瓜。所以,守信就會君無戲言,開口成真。仙佛守信,所以具備了神通。煉五色石(五常)補天,燒蘆灰(爐俱灰,不進陽火禮,不問娘(子)禮,不生湠)止淫水。中央土是黃色,在後天為性,先天為聖,五色絲線是五常的象徵。如此,守了禮才有辦法扒龍船竟度,找回屈原而不是找回屍體,屍體只能變肥料。
扒龍船竟度
俗言「迷者師度,悟者自度」為了度到彼岸,人類前仆後繼想要完成這個大業,可惜好像是愈來愈多的人掉下來後就回不去了,真是令人不勝唏噓。人體有一部份號作「龍骨」,那是指人身的整副脊椎而言,船隻的龍骨就是仿造人體結構而建的,因此,扒龍船就是以度自己這隻龍船為主。
男子二八,女子二七,天癸至,情慾開,體內有股能量蠢蠢欲動,動則生人,靜則生聖。事實上除了生育繁衍後代,這股能量應該是清淨的,但是人類的生存狀況處處危機,寂寥落寞,生死交迫,往往尋求各種慰藉來填補內心的空洞,奈何永無寧日。感官刺激因而成為人類特有的習性,因為性的高潮就如同臨入死亡,在剎那間,天堂降臨了,但也因只有剎那間而已,因此容易耽溺此好,所以有人研究結論說,人類有自我毀滅的傾向,這觀點似乎也很正確。道家說煉精化炁,煉炁養神,煉神還虛。男性從煉精化炁開始築基,後天之精叫癸水,男子在三個月期間左右完全杜絕房事,此謂百日築基,這也暗示著最難熬的是男性的這百日。陽主動,陰主靜,所謂男人修行照天理,女性照地理。女性的修行就是要讓黃(性、聖)河澄清,所謂反清復明是也,黃河有個砥柱山,代表女性的膻中穴,女性以胸部(心輪)的呼息開始,女性會比較容易有成就,也就是體內比較容易感受到奇妙的動靜;男性則較不明顯,因為男性的丹田(臍輪)很難靜下來所以不易察覺。吃素心齋,或許會有所助益,分布到細胞的能量會較純淨,雜念就比較少一些。
一個女性可以整天坐在椅子上,而什麼都不做,這不是說女人懶,但是腦子裡卻有一大堆厚操煩的事;一個男性可以整天做這個做那個,內心仍保持專注,但他很難坐在椅子上而什麼都不做。因此,女性是內動外靜,男性是內靜外動,正所謂陰有動之基,陽有靜之基,言之不虛。經過三個月的斷慾,建立煉精化炁(无火之炁,氣是百穀之精)的基礎,之後經年累月,慢慢累積在相當於脊椎的部位,漸漸積累而滿,這是行督脈之功;接著,當累積到相當於玉枕穴的位置,就會有所謂「甘露」沿著唾液腺取代口水,而進入體腔當中。這就像從井中提水般,所以叫做飲「午時水」,也是先天之水叫壬水,是任脈之功,不是要你到井邊去提的井水。
以上的歷程並非如字面上的解釋那麼容易,隨著個人條件的不同,方法也會有差異。其間如果破了戒體,就像粽子某一角有了破洞,就洩光了。在子時,陰之極,有一陽初動,含靈蠢動;午時,陽之極,有一陰靜,萬籟漸寂。在《易經》乾卦爻辭中就是九五:「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」的吉象,不過接著馬上要注意的是,上九:「亢龍有悔。」就是登上高峰後,享受一下風光明媚就好,自己趕快下來還有餘地迴旋,要是巴著不放,被後來者踢下來,摔得粉身碎骨,那就不妙了。最終目標還是,用九:「見群龍無首,吉。」功成身退。為人處世如此,積功累德也是如此,能嘗到「午時水」的滋味已是萬中無一,所以用九之後,要回到易經乾卦九三爻辭「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,厲無咎。」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,如臨深淵如履薄冰。
不過,人類並非如此謙虛,通常是多多益善,恰好背離宇宙的常理。好比說「總統不是人幹的」,總統當然不是人幹的,一個人要管萬億人,萬億人管他一人,真的不是人幹的。可是如果要他下來不幹,他卻不肯哩。這就是人性的一面鏡子。今天衣索匹亞會因饑荒而餓死人,不是因為食物不足,而是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悲劇。想想有那麼多,一個人擁有著千萬人聚集也都比不上的財富,但是他還是不足,行將就木之年還是拼命去撈,一個人就佔去了千萬人的份量,能不餓死人才怪。筆者不鼓吹任何主義,也不反對財富,只是關心人類家族的現況。
竟度,不是競渡,不是競爭,扒龍船的意義不是為了競爭,而是要有如同中國佛教的幽冥教主──地藏王菩薩所說的: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那般的氣魄。地藏菩薩是地獄中的一點真陽,祂就是北方黑水坎卦中的那一個陽爻,我們說「無間地獄」猜猜看什麼是無間地獄。世間生相,林林總總,三途六道皆是眾生,可見眾生犯難無以計數,難道要把這些眾生都度盡了才能成佛嗎?以人道,人的習性來看,這是不可能的。佛陀說過,若有人說祂能度眾生,就是謗佛。想想這句話的意思,當代出家人、修行人多如牛毛需要人餵養,幾乎都要拖垮國家民生了,口口聲聲都說他在度眾生,不禁懷疑佛陀有沒有說過那些話,或者佛經的經句被人竄改了,那不就是偽經了?偽經的確不少,佛陀之言也真實不虛,口口聲聲度眾生也沒錯啦,他們是在度別人口袋裡的眾生。現在,屈原就是掉落到黑水溝、彌濁江中的一點清陽,他也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勇者,要讓他能度盡眾生而成佛的唯一方法,完全操之爾手。
據說,有一隻龍和魚蝦會跑來吃屈原的人身,這些魚蝦和蛟龍算是會吃人的,神話傳說中有太多妖怪、妖精都會吃人,可見這條龍是個必須處理的對象。人體有個部位象龍,雄黃可以抑制牠的活動。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,確實,某方面是如此。在考古上,有個以龍為圖騰的部族,與當時不同圖騰的部族交換、混合基因。初時,基因的交換是對等的,各部族都有男女交流,初時龍與鳳圖騰交合,後來龍族比較奸巧,他們只派出男人,以至於擴及四正方的龜、雀、青龍(蛇)、白虎等圖騰的部族都只懷了「龍種」,演變到後來,龍族擴張到全中國,大家都成了龍子龍孫,結束了以姓為主的母系社會。這只是淺略的概述,實情要複雜上許多。雄黃是種含砷量很高的毒物,主要成份為二硫化二砷(As2S2),因為成分中含砷量高,容易導致人體中毒,造成人體腎臟衰竭的危險。當然,高劑量會殺人,微劑量的使用則有妙用(請勿自行嘗試,有病請去看醫師)。這條龍會吃人,而且一次可以吃掉約四億個人,在古代飲食健康的情況,牠一次可以吃掉九億個人,微劑量的雄黃可以抑制龍吐珠,使祂不吃人,這種方式會有後遺症,所以飲雄黃之舉大概是方士之術的流播。這九億或四億人,當中就有你我的影子。每次奧林匹克馬拉松都有這麼多人參加,經過漫長的無間地獄,其中只剩一或二人能跑完全程,奪得頭籌。然後,再經過漫長的十個月,還必須再次通過無間地獄的考驗才能重見光明。一個人的誕生,必須犧牲多少兄弟姊妹?佛家說人身難得,確實如此。「雄黃」的雄有壯盛、威嚴的意思,黃就是中土,土守信、育萬物,在後天為性,在先天為聖,雄黃既有威聖之意也有遣化情慾的用意。
要竟度眾生就是從這裡著手,眾生不是身外之人事物,其實就是頭腦中無時不斷出現的念念不斷,無限的念頭都來自於整個社會、世界,善惡好壞、成功失敗、男女老少...這些都是後天學來的習性,人依此而消失於社會中,失去了自性佛。佛家說依業受報,每個人都是「各人造業各人擔」而來到人間,有個奧秘是,頭腦中的眾生、念頭,也會吸引有相近情狀的眾生來依附,借由陰陽交合而投胎人間。所以古人並不隨便生育的,周公制禮甚至巫、工(交媾儀式),都是為繁衍後代而進行的部落聚會儀式。古代人身容易因猛獸、洪荒之疾而死亡。在人從能量轉變為物質形式的歷程耗費漫長的時空考驗后,好不容易有了最初的人身模式,他們希望能凸出最符合於生存之道的概念,於是透過人身的創造來達到概念的實踐,這個概念使得後進的人類變成了眾生,可說是個世界末日也是個重生的機會。而如果頭腦清靜,善惡念遣除了,眾生念頭沒有了依附的介質,世界就太平了,地獄就空了。竟度,就此意義而言,是人類的創舉。當然,這不是要求或約束或戒定,完全是個人的決定,先人只是指出方向,讓想走這條路的旅人有個地圖,可以按圖索驥,達到萬殊歸一本。
查看所有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