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

農業社會的皂生活

  「香皂與肥皂有什麼不同?」說穿了,香皂就是混合了香料的肥皂,而何謂肥皂呢?簡單說,最早就是將草木灰與油脂混合,利用草木灰中的鹼性物質與油脂中的酸性物質交互化學作用,所產生的具有去汙潔淨功能的天然物質,就是所謂的肥皂(Sopa)了。

  對於肥皂最早的印象,相信許多人會和我一樣擁有相似的或更鮮明的、更模糊的記憶──在清澈悠緩的溪溝旁,村子裡的婦人聚在一起洗衣服、閒話家常的畫面。在農業社會時期,人工製造的清潔用品──肥皂,算是一項奢侈品,一塊咖啡色的肥皂竟是一個標記著階級群像的代表物。印象所及,一般人們所用的,是將草木灰或爐灶裡的灰燼拿來與油脂混合,進而成為清潔器具的用品,例如:鍋碗瓢盆之類器具的清潔,用的就是這類取之不盡的自然循環,但這類簡易製作的肥皂多半是用動物油脂為主要材料而成,清洗後仍會有「油膩、黏稠」的觸感,不過你不用擔心這類殘留的物質會傷害身體,最終殘留物仍會被大自然化成「肥料」,進入人體的也會被人體所吸收代謝,雖然有些小缺點,不過它仍發揮了清潔衛生的基本功能,在農業社會當中維護起人們的生存品質。

  但是,衣物的清潔就不能拿草木灰來用吧?白的會洗成黑的,黑的會變成灰色的。這時候,「無患子」這個赫赫有名的家族登場了,稍後再來談談另一個清潔劑鼻祖──茶箍,先來談談無患子家族吧。

  無患子──不怕沒子嗣

  無患子科是雙子葉植物綱,無患子目中的一個科,約有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個屬,有一千四到二千個種類,是個繁衍興盛的家族,「無患子」一辭由此可見一斑。拉丁文學名Sapindus,由soap indicus二個字縮寫而得,意思是「印度的肥皂」它厚實肉質狀的假種皮含有皂素,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。在台灣進入秋冬季節時,看到滿山金黃色的樹海,其中就有很多是無患子樹。無患子科的無患子與常見的龍眼、荔枝是同科家族,由於它的紙質葉面沒有蠟質的保護,為了防止大量水分的蒸散,因此進入缺水的秋冬時期便會抖落滿身的妝扮,在落葉前綠色的葉子會轉變為鮮明的黃色,遠山望去猶如一叢叢爆發的焰火,像似在慶祝生命的消隱,而落葉後剩下孤挺的枝幹,生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期待。

  根據圖鑑上的解說: 無患子為雌雄同株,羽狀複葉,小葉五至八對,互生或近於對生,基部歪斜呈卵狀披針形,六至八月為花期,果實為核果。成熟的果實由綠色轉變成半透明的淺棕色,果皮皺縮,能見到一條條的維管束和種子,雖然與龍眼、荔枝有家族關係,它的假種皮(果肉)卻不如人家豐滿,只見發育不良似地著生在種子基部,肉眼所見只是一些稀疏的毛狀物。

  農業社會時期肥皂尚未普及,無患子當是最Pro級的民生用品,不但容易取得又毋慮於採擷殆盡的問題,好處多多,套句現代的廣告詞令說「純天然不傷衣物不傷手」還有人形容它是阿公、阿嬤級的古寶,其實應該說是太祖、太嬤級啦,要不然就太小看它與人們的親密關係了。無患子的假種皮與水搓揉產生的泡沫,可以用來清潔身體、器具、衣物,但是衣服洗久了確會變黃,原因就是植物澱粉的沉澱累積所造成。有意思的是,即使到了科技昌明的現代,用洗衣粉洗滌的衣物久了還是會變黃,顯然有些甚麼並不會隨著時代而改變,那就是韶光易逝。除了用來洗滌,無患子的種子也是過去孩童們的玩具,玩法很簡單,在玻璃彈珠出現時,它繼承了無患子所訂定下來的規則,代代相傳直到現代,亙古不變。此外,關於無患子還有個傳說: 相傳以無患子的木材來製作木棒(應該是法杖吧?)可以驅魔殺鬼,因此而名為「無患」。

  還有僧侶、道士以無患的種子來製作念珠、佛珠,關於這點確實是很有意思。修行之人若確實將四大(非關酒色財氣,是指地火風水這四大宇宙元素)看空了,就毋庸掛慮延續香火的迷思。俗言:「一子成道,九玄七祖盡超生」,一人得道,雞犬都會升天了...正經地說,生物以延續生命為目的,以生為生,繼往開來、薪火相傳是所有生物最原始也最神聖的目的,為的就是怕物種滅絕了而斷送了回到根源的機會,所以生存的第一要務就是活下去,以假修真。而修行之人在精神層面實踐圓滿的工作就是繼往開來,前前後後的人類來到地球,那個數量是驚人的無量無邊,再多的地球都不夠人類進駐,因此人類「同時」散布於不同的屬於地球的次元當中,形成當前我們所感知到的一小個歷史的片刻或說碎片,人類既是如此了何況其他。因此,「無患子」隱喻著修真之人那份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精神,不光是儒家的禮運大同如此,那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悲,其實,鴻儒白丁也好、士農工商也好,都會深深地渴盼返璞歸真的一天。對己是要求內聖外王,行之有餘則對蒼生教導智慧,從眾生共業中指點迷津以至了凡解脫。所以「無患子」之名,我是賦予了它較為崇高的意涵,卻有點離題了...,而離題則會賦予「無患子」有更深一層的意義。

  茶箍──滑溜的副產品

  說到茶箍,就一定要從苦茶油談起。在物資匱乏的農業社會,除了菜籽油、麻油、米糠油、花生油等植物油外,苦茶是另一種良好食用油的來源。苦茶油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A、蛋白質、E維生素,這種功效多、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、營養價值高的植物油,適合用來炒菜、炒肉、拌飯、拌麵、和藥養身,尤其是炒腰胑、苦茶油雞更是婦女做月子補身的優良補品,尤其台灣地處亞熱帶,許多人的體質怕燥怕冷,這種溫和的食用油就更加適合於採用了。

  苦茶油是用又稱之為天綠果的苦茶種子經榨油機壓榨而得。油茶樹為山茶科山茶屬的常綠小喬木,是一種生長在低海拔的常綠植物,英文名為Oiltea Camellia,目前油茶被廣泛栽培的品種有油茶(Camellia oleifera)及細葉油茶(Camellia tenuifolia ),油茶果實較大,俗稱大果(大陸品種)油茶,細葉油茶果實較小,俗稱小果油茶。苦茶樹一般在冬季時開花,春天結果,夏季生長,秋季收成,據說是所有油料作物中在大自然中孕育最久的果實。另外還有台灣山茶,富含單寧酸,果肉堅澀,最適合用來製造茶箍,單寧酸越多越澀越適合拿來製成茶箍,所以以製皂而言,上述三種比較:台灣山茶為最,小果油茶次之,大果油茶敬陪末座。

  一般不管是香皂或肥皂,河洛語都很容易就直接說成「茶箍」,「香皂」反而很少人會照著字唸,這是一種文化習俗上以不變應萬變的慣例。「茶箍」就是上述油茶果實(茶籽)經壓榨油料後所剩的殘渣,由於果實在經壓榨前都會用鐵圈與圓盤匝緊,榨油後渣籽都箍在圓盤內,所以就直接叫做「茶箍」。追溯茶箍的歷史,可以發現早期山區居民的生活都必須就地取材來克服生存上的艱難,畢竟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一切幾乎都是DIY而來,這凸顯出先民那種敬天法地的精神,透過生活的歷練而益發虔誠,相較於當代的生活之便利性,祈求多於感恩,要求多於滿足,實在不予同日了。

  除了從植物取得清潔用品外,最方便的材料應該是細緻的泥沙。佛經中有記載僧人清潔缽的流程,在用完乞食後,以細密的沙土放入缽中,先將水與油份吸收,然後用手刮除,再放入泥沙,以手推磨缽內的泥沙,充分清潔殘餚後,再以清水洗淨即可,這個動作還可以保持缽內的光滑,使細菌無所窩藏。類似的方法在農業社會使用普遍。小時候大家都用灶來烹煮食物,日子久了,大鍋外便裹上一層厚厚的黑黑的油燼,即使是當時已有瓦斯爐了,但是爐子的設計不佳,瓦斯也會產生這種黑黑的濃煙,就像煤油煙熏一樣,又油膩又頑固,很不容易清除。大人會找來細沙石和浮石(一種來自火山灰的碴子)用力地摩擦,清水沖乾淨後,鍋子都花了卻還是會殘留著些黑點洗不掉,不過,總覺得那已經是「乾淨了」。

  也許談皂歷史會過於顯得陳腔濫調吧,那份單純的僅只是用來洗頭、洗衣服、洗碗筷、洗鍋盆的東西,現在秤斤論兩後,似乎反而多了點銅臭味?不過也覺得很無奈,看看網路上賣手工香皂來貼補家用的格友,進入這個荒年後我已經感受不到他們所聲稱的樂趣了。





補充資料:

關於傳統茶箍的製造流程,請參生活植物──遺忘的古老行業









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寫過的文章